“现在可以放心开窗了!”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回访和孚镇长超村时得知,困扰村民已久的废气污染问题,已经得到顺利解决。
此前,该村有关某印染企业排放废气问题的重复信访举报多达20余次。南浔区纪委监委了解情况后,立即实地走访,并督促区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监管,推动该企业厂区搬迁、设施改造等方面的帮扶和指导工作。该企业于今年6月底完成整体搬迁,周边群众终于过上了“放心开窗”的日子。
南浔纪检监察部门用监督之力推进废气污染问题解决只是浙江以纪检监督为保障护卫“绿水青山”的缩影。近年来,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绿色共富品牌、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强化政治监督,及时监督纠正毁林造田、违规排放污染物等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督促落实能耗双控一系列举措,用政治监督护卫“绿水青山”。
护卫“绿水青山”,强化日常监督是关键。今年4月,浙江省纪委监委将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确定为2022年度政治监督重点任务,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持续落实各项日常监督举措。
在宁波,宁波市纪委监委把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集中攻坚销号作为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重要抓手,开展“对账式”“项目化”监督检查30余次;在嘉兴,嘉兴市南湖区纪委监委督促指导区生态环境分局创新建立“首席环保官”制度,在全区386家重点和一般排污单位选出100名“首席环保官”,以解决日常监督中执法人员少、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落实难等问题……
除了列入年度政治监督重点任务,针对生态环境领域涉及问题多、专业性强,浙江纪检监察部门还因地因“事”施策。“为更高质量服务保障绿色发展,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浙江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林业资源,丽水市莲都区的105万亩松林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而松材线虫病则是有“松树癌症”之称的林木病害。今年以来,莲都区纪委监委聚焦防治经费使用、枯死木清理安全生产等关键点,对全区各乡镇(街道)及国有林场开展了松材线虫病防治专项监督。截至目前,全区已清理疫木30余万株,清理面积超87万亩。
此外,浙江省纪委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还于今年5月制定了《关于开展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的工作方案》。各专班成员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将协同发力,推动全省在“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治塑”五大攻坚战方面形成新一轮的标志性成果。
不仅在监督措施上多措并举,而且在监督形式上浙江也不断开拓创新。围绕当前数字赋能让监督更“智慧”的目标,浙江在权力集中、岗位廉政风险较高的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扎紧了权力运行的“数字篱笆”。
目前,衢州市纪委监委、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已共同探索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场景。据悉,该应用场景包含准入监管、固废监管、环境执法、污染防治、项目资金5个子场景以及90个预警模型,可对违法违纪问题实时预警。在33.48万条监督数据碰撞比对下,该应用场景已产生并核实1449条预警信息,累计追回资金212.69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生态环保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全方位跟进监督、多角度精准监督,让浙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浙江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作者:中环报记者朱智翔 通讯员颜新文 桂柳莹 张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