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汉江穿城而过,境内大小河流密布、水系众多。特殊的水文条件导致夏季内涝现象较为突出。
2023年6月,襄阳荣膺国家“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一年来,襄阳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引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科学利用、统筹建设”思路,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在破解内涝难题的同时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全力把襄阳打造成为汉江流域山水相融、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成立小组,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成立市、区两级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具体事务。
目前,襄阳已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常态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海绵城市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黑臭水体治理、内涝治理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襄阳将《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纳入2024年立法计划,目前,已完成立法调研、草案起草和征求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等环节,计划年内颁布实施,为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实施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襄阳还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编制《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以及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与方案20多项,出台《襄阳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等标准规范,逐步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治理内涝,统筹同步推进治污
一场暴雨考验一座城市。曾经,每逢下雨,铁路涵洞是积水“重灾区”。然而,在近一年来多次连续强降雨中,除部分地段因未改造完成积水严重外,中心城区主要街道、涵洞和小区积水情况均有很大改善,市民纷纷为排水防涝点赞。
“往年下雨全是水,人根本走不成,污水还会倒灌进院子。自从改造后,下雨天再也没有积水了。”家住高新区书香路的张大妈提起政府改造排水管道的事,连连称赞。
书香路在改造时,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树池相互连通,路缘石设置开口,下雨时,雨水优先滞蓄,超量雨水才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既保障排水安全、削减面源污染,也增加绿化空间、提升人居环境。
一年多来,襄阳市开展“一点一策”改造工程,通过实施防汛排涝应急工程(二期)易渍涝片区改造、中心城区雨水直排口建设工程、主城区能力提升渍涝点改造等项目,完成岘山泄洪渠、13处涵洞截水沟、6处雨水提升泵站及主要市政道路雨水管网等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新增检查井及道路雨水口,城市内涝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城市中,还有更多“海绵孔隙”在不断生长。透水停车位、透水铺装广场、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元素”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昔日的雨水“包袱”,逐渐变成“解渴”的财富。樊城环形绿道项目重要节点工程——水淹七军公园,在建设过程中融入“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最大限度运用地形整理、下沉广场、透水铺装、植草沟、人工湖排蓄等设施,为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利用提供空间。
如今,水淹七军公园已成为全市首个集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极大地改善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成为襄阳海绵城市建设新名片。
襄阳在治理内涝的同时,也在统筹同步推进治污。一年多来,襄阳市通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山洪、江洪与内涝和污水治理,修复河道,提高管网、泵站、调蓄等设施的排水能力,充分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升源头减排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洪涝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汉江北路调蓄池作为七里河综合整治的重要节点工程,通过地下调蓄设施建设,既缓解雨天管网排水压力、控制溢流污染,结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非常规水的净化回用,还利用地上空间建成海绵景观带,为居民提供一个生态友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截至目前,襄阳市已开工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泵站调蓄池、排水主干管网、海绵型建筑、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等多个海绵项目87个,完工41个项目,建成一大批排水泵站、海绵公园、海绵建筑、海绵道路、海绵校园,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顶层设计,构筑全域推进的“四梁八柱”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考验着城市设计者、建设者的智慧。
目前,虽然襄阳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老旧小区排水设施缺失老化,污水收集效能偏低,合流制管道溢流较重,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短板,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全域建设海绵城市仍然任重道远。
下一步,襄阳将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立法推进、体制机制完善、规划修编、项目管控等方面,筑牢江城和谐关系,实现水安全风险防控智慧化管理,打造引领汉江流域的宜居韧性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建设,统筹洪涝体系建设,探索生态化工程建设模式,加强城市防洪与排涝协调联动,形成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统筹,外洪内涝协同治理示范。
一体化推进新老城区内涝治理、水环境改善、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探索以海绵城市理念引领的治污治涝系统示范。计划到“十四五”末,城市污水处理效能有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中心城区易涝点全面消除。
雨水留了下来,流水积蓄起来,水资源活了起来,生态好了起来,人们也富了起来。作为国家战略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洪涝统筹治理、污涝协同治理、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成为山水城洲和谐相融、和谐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