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中国 > 正文 >

美丽重庆 向“绿”奔赴

2024-09-12 14:59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秋日重庆。 黄进摄
 
重庆彭水一废弃矿区经过改造变景区。 赵勇摄
 
重庆市举办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重庆市全力聚焦高质量发展、美丽重庆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重点工作,全面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创新,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系统重塑,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科技引领 创新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
  
  在重庆市发现一个水污染问题需要多久?过去,可能是一周甚至更久,而现在,是24小时内,不只是发现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排查和处理问题的效率也大幅提升。
  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大数据应用中心,一块20平方米的高清大屏上大大小小的数据清晰明了,全方位展示了重庆市120条河流的实时水环境情况。2023年4月开始,重庆市按照全市数字改革部署要求,针对治水工作中出现的治污力量分散、治水联动困难等问题,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开发了“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实现了重庆市水污染事件处置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其中,水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时间效率、问题研判溯源效率和问题处置效率实现三个“80%”的提升。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卢利介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从水质量、水资源、水生态、水污染、水监管等多个维度入手,为每一条河流量身定制了“数字化管水一张图”,提升了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实现了水环境可视、可查、可分析,为环境要素感知、污染分析和精准溯源提供了数据基础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市还在持续深化拓展“巴渝治水”应用,不断迭代升级系统功能,重点放在了三个画像(全市画像、流域画像、断面画像)和四个重点专区(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农村黑臭水体)的打造,加快构建一体化、全链条的治水综合场景应用,提升治水实践在重庆市三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贯通实战能力,健全综合集成、协同高效、闭环管理的运行机制,以数字赋能推动治水工作实现整体智治。
  在科技的加持下,2023年,重庆市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创“十四五”以来最佳水平。不久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获评2023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生态环境部已在全国推广“巴渝治水”经验。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实际上是重庆市构建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平台建设,除“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外,重庆市创新开发了“巴渝治气”“巴渝治废”“渝耕保”“智慧河长”“智慧林长”“智慧气象”等数字化应用,构建形成“数字生态环保大脑”,对各类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并实现综合开发利用,今年,核心业务数字化率预计能达到70%。重庆市还一体推进水、大气、声环境质量智能化自动监测网络建设,提升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辐射、农村环境等要素或领域监测能力,加快实行排污单位分类执法监管,推进非现场执法,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智慧执法体系。
  科技赋能,让重庆市生态环境治理有了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支撑,一大批高新技术环保企业和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成长,推动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也构建出“美丽重庆”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川渝携手 共建机制外延不断扩大
  
  涪江是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流经川渝九地。今年7月,在“川渝九地共建美丽涪江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研讨会上,四川省阿坝州、广元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南充市以及重庆市潼南区、铜梁区、合川区共同签署《川渝九地共建美丽涪江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框架协议书》,首次以协议的形式明确共建美丽涪江。
  协议明确川渝九地将共同开展涪江流域受损岸线生态修复、河滨生态缓冲带建设、水生态监测、水生态健康评价,加强生态流量监测数据互通、提升生态流量数字化监管水平,推进毗邻地区乡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共建共享,抓好长江流域总磷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开展跨地区环境风险联防联控和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探索共建环境风险预警防范和应急指挥系统等。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涪江流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紧扣“一体化”和“绿色化”两个关键。
  健全川渝地区协同治理机制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重庆市深化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重庆市与四川省联合开展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持续推进长江、嘉陵江、琼江、铜钵河等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探索开展跨界幸福河湖建设。
  今年6月,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中心、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保障中心联合召开川渝移动源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推进会,这是两地深入实施川渝毗邻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一体联动的体现。不仅如此,川渝两地还持续优化“无废城市”共建共享,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的建设,也为两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密合作也给重庆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截至今年8月,重庆市优良天数220天,同比增加3天、PM2.5浓度3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新建国家绿色工厂54家、绿色园区4个,累计分别达到133家和12个,绿色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73.1%,碳市场累计交易5100余万吨,低碳城市试点成效居中西部首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川渝两地绿色发展变革的现实考量,“双向奔赴”正成为两地共同的目标。
  
  强化保障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之一,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更是关键。
  法治保障是美丽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体制革新的重要篇章。近年来,重庆市创新“公检法司环联动”,严查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重庆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高法、市检察院五部门联合印发行刑衔接实施意见,创新推出联动执法等10项制度。重庆市还提出了区县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对案件移送存在争议时,可以申请市级部门提级移送。
  不仅如此,重庆市还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的司法保护,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协同合作,完善公益诉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
  今年8月15日,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期间,重庆市公安局对外通报了一年来重庆市警方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违法犯罪等相关工作情况,其中,在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专项行动期间,侦破非法捕捞案件1764起,工作成效连续3年在“禁渔行动”考核中名列全国第二,协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督促非法捕捞涉案人员开展集中增殖放流30余次,放流鱼类200余万尾。
  在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建章立制和优化提升齐头并进是重庆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特点。近年来,重庆强化法治保障,推进野生动物保护、船舶污染防治等地方性法规和化工园区、工业炉窑等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供给,严格落实资源税法、环境保护税法、耕地占用税法,发挥绿色税收调节激励作用。建立企业能耗、环保绩效评价机制,对高耗能行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政策。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等交易机制,稳步拓展用水权交易,探索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完善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并成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在重庆市得以持续强化。
  厚积薄发,行稳致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永远在路上。下一步,重庆市将锚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总体要求,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重庆直辖30周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等重要节点,完善支撑美丽重庆建设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着力打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标志性成果。
  重庆市将以“九治”为抓手,系统推进治污减污改革攻坚。在“治水”方面,建立污水溢流直排监管治理机制、黑臭水体管护长效机制、污水处理效能提升激励机制、水生态考核机制。在“治气”方面,聚焦快速实现空气质量跨越式提升,建立精准治理机制,迭代升级工业源深度治理体系,完善“车油路”一体化管控体系,完善扬尘污染视频动态精细监管体系,优化生活源污染治理体系。在“治土”方面,健全耕地污染防治机制,健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机制,建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统筹防治机制。在“治废”方面,健全固体废物治理和综合利用机制,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规范综合利用。在“治塑”方面,健全快递包装、商务、农业领域塑料污染治理机制。在“治山”方面,健全矿山生态修复巡查检查机制,加强生产矿山“边开采边修复”监管。在“治岸”方面,健全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机制,完善港口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制度,完善事后监督执法机制。在“治城”方面,制定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完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健全市级部门建筑垃圾产生信息共享和处置协调机制。在“治乡”方面,健全农村黑臭水体闭环治理机制,探索适合巴渝乡村特点的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
  重庆市还将持续完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降碳为目标,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重塑现代治理体制机制,推进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体系,推进督察问题整改;着眼城乡建设,打造市域整体大美;健全政策体系,支撑美丽重庆建设,奋力交出生态环境保护高分答卷。
  
  陈娟 程竹青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