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在保康县马良镇紫阳村,村民邹涛在蛙稻共生田里给青蛙喂食。 柯皓摄
治荆楚必先治水。两年来,湖北省初步形成了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实践体系框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长江、汉江、清江风貌一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荆楚之变打动人心。
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汉北河、沮河、太湖港等地,从小切口、大纵深展现湖北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因地制宜做“复健”
昔日美景又重现
汉北河是汉江中下游一级支流,全长为91.8公里,流域面积达6256平方公里。作为贯穿江汉平原河流,汉北河的水系脉络如同毛细血管,为流经的大小河湖带去生机与活力。天门市张家湖和应城市大富水老县河,就是汉北河流域重焕新生的典型案例。
由于围湖造田、筑堤养鱼,张家湖水葫芦、绿藻等泛滥,很多水生植物失去生存空间,珍稀鸟儿的影子渐渐消失;大富水老县河河边,临河居民乱排生活污水,河水经常散发恶臭,新河社区三成居民都搬走了。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张家湖的“复健”大动作,是试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当地拆除湖面所有的围网等养鱼设施,清除主湖区湖底淤泥,并加固部分堤防,湖水水质变好后,调蓄能力也大幅提升。经过5年努力,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20年成功通过国家级验收;去年11月,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张家湖的“复健”故事还被作为湖北省2023年度湖泊保护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如今,张家湖主湖区水质一直稳定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并且成为动植物的理想家园。张家湖国家湿地鸟类已有80余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有10多种,小天鹅、白琵鹭等水鸟超过两万只。
“大富水是汉北河支流、应城的‘母亲河’,老县河是大富水故道。”据应城市水利局工会主席李幼平介绍,老县河两岸多了生态公园和口袋公园,沿河骑行、河畔露营、观光游船吸引了不少游客。岸边拔地而起的住宅小区,是应城最受欢迎的居住地,原来搬走的村民又纷纷回迁。因水体黑臭中断20年的龙舟赛,也在前年端午节重启,热闹了许久。
蛙稻共生收益好
推至全域“上链接”
楚国故里、沮水源头。沮河是长江中游北岸、沮漳河上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保康县欧店。
“一块石头不能下山,一粒砂不能上岸”是大家保护沮河所坚守的工作原则。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曾经外出务工的新农人们都回来了。在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紫阳村,村民邹涛成功摸索出了一条发展蛙稻共生绿色循环产业的新路子。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一季双收,青蛙吃害虫、粪便可回田,稻谷不必打农药、施化肥。每亩稻田每3个月可养青蛙4000多斤,每季产蛙稻米700多斤,优质蛙稻米每斤可卖8元到10元,每亩纯收入比普通稻田翻了好几倍。
眼看收成越来越好,邹涛又成立穆岭头合作社,注册穆岭头蛙稻米商标,蛙稻共生扩产至30多亩,吸纳周边20多位村民就业,一年毛收入超过80万元。
“我们的蛙稻米虽然周期长,但是无农药、米质优、口感好,根本不用打广告,每年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邹涛说。合作社预计3年内将种植面积扩大至2000亩,打通种苗供应、饲料加工等产业链,以生态循环绿色农业模式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除了废田养蛙稻,变荒滩为乐园、荒山为果园的想法也成了真。村里开展综合整治后,陈家湾就吸引了不少周边的游客。
“大家看,萝卜菜、黄瓜都是我从西山村采摘的,全是高山蔬菜,还有跑步鸡、土味排骨……”和普通人开农家乐不同,书涵居农家乐老板张兆江每天都支起手机拍摄短视频,以此来吸引顾客。张兆江说,每个月毛收入达五六万元。
在当阳市两河口,沮河和漳河相汇,成为沮漳河。今年以来,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管控等措施,经监测,沮漳河水质一直稳定达到Ⅱ类,实现了以沮漳河之清,确保长江之净。
治理、致富齐迈步
圈定生态“总圆心”
荆州市太湖港是四湖流域的源头,由丁家咀水库、金家湖水库、后湖水库、联合水库4个水库组合而成,自沮漳河引水汇入长江,形成“四库连江”格局。流域总面积达9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库区小流域。
曾经,因承包者过度养殖,湖库水源污染严重。污水直排,太湖港遭淤塞,流域中时常出现布满污泥、散发臭味的情况,安全隐患重重。
为了改变库区状况,荆州市、荆州区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圈定生态“总圆心”。在流域内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整治,清除淤泥,治理水体;在丁家咀水库,修护沿线岸坡22公里,形成生态缓冲带,同时在沿岸遍植绿树;太湖港灌区则专门进行加固水源工程,疏挖排水渠,让那些不畅通的“肠梗阻”不见踪影……通过不断努力,太湖港水变清了,沿岸变美了。
为改变“巴掌田”“细碎地”的现状,破解农民耕种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差的局面,各地积极推进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把村民手中的零碎田地集中起来,办大事、挣大钱。截至今年5月,太湖港小流域范围内7个村已流转耕地3.6万亩,耕地流转率达到62.71%。
很快,这些举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发展。因看中后湖水库湖景风光,八岭山镇朱家岭村有人回乡投资1.2亿元修建浅山森林美术园,光一期就流转土地300亩。
美术园仿照唐朝园林风格建设,景区内栽种有红枫、黑松、杜鹃、樱花等5万多株景观苗木。植被依山傍水、移步成景、自然天成,让人目不暇接。此外,浅山森林美术园采用自然落石护坡,后湖水库也学习这种做法,兼顾生态与美感。
2023年,浅山森林美术园一开园,便成为网红打卡地,画展、瓷器展等综合文旅收入超过20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每年发放工资300万元,村集体收入年增加10万元。
眼下,浅山森林美术园二期已经开建。将建设文创中心、服务中心,还有大型观景平台和果蔬生态种植基地,具备名贵苗木观赏、生态农业、婚庆摄影、茶道文化、插花艺术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