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堆肥箱累计消纳54.5吨园林绿化垃圾,生成19.9吨堆肥改良剂;60322只废弃塑料瓶转化为故宫文创产品,减少1.72吨二氧化碳排放。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故宫带着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亮相。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近年来,故宫一直积极探索零废弃机构建设,推动“绿色故宫”改造与革新。“故宫零废弃”项目始于2020年,以“无废”为核心,主要围绕“零废弃办公”“零废弃游览”两个方面,通过采用科学精细的废弃物管理方式,努力实现“将填埋/焚烧处理方式的垃圾减少至无限趋近于零”的目标。
如何带动如此大规模的公众参与零废弃故宫建设?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主任吕晓刚指出,理念倡导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对内,故宫工作人员、志愿者、导游都是关键人群,可以通过主题讲座、实操培训、案例考察、知识竞赛、旧物市集等方式将零废弃理念传播至关键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以点带面。对外,则是从影响游客开始。故宫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布零废弃出行、游览建议及“故宫零废弃”导览手册,为参观提供新的线索与路线。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绿色参观成为大家的第一选择。”吕晓刚介绍,故宫的方法是让绿色参观变得有趣。
一方面,故宫利用“零废弃+甲骨文”,从馆藏甲骨中动、植物、工具类文字,拓展讲解古人认识、利用自然的历史,并将其与故宫文物古建、环保与垃圾分类知识关联。观众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获取资源,参与活动。活动持续100天,线下超过1.1万人主动加入垃圾分类与绿色参观的行列中,线上资源阅读量达2584.4万。另一方面,通过“零废弃+生物多样性”让更多人关注故宫这处世界文物遗产的文化、自然双属性。例如今年举办的“紫禁城的草木花鸟”系列活动中,故宫邀请了生物学教授、鸟类摄影师、园林研究者跨界分享,策划活动带观众研究花木古今,发布科普传播资源,为观众提供了解故宫的新视角。
此外,故宫将课程、科普资源送到学校,并通过网络走出北京,走进更多大众家庭。截至目前,故宫已推出科普资源46个,仅10节微课的总观看数据已达2086.5万。
“我们还邀请了各国大使体验我们开发的教育项目,并通过国内外各平台分享绿色故宫实践。”吕晓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