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发布 > 正文 >

我国构建起鸟类共同保护新机制

2020-04-08 14:06来源: 中国环境报第5版编辑:雪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宣布,近年来我国已构建起主管部门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合作、共同保护的鸟类保护新机制,保护成效显著。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积极推进鸟类保护工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濒危鸟类保护工程等,加强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维护鸟类种群种源,并重点开展人工繁育、驯养和野化放归,加强濒危鸟类保护。
  朱鹮由最初的7只增加到4000多只。中国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与野化研究基地——扎龙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丹顶鹤超过1000只,有350只融入了野生种群。我国顺利完成了世界首例中华秋沙鸭人工繁殖,确保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还围绕中日、中韩、中澳、中俄、中新等政府签署的候鸟保护双边协定及《迁徙物种公约》中的白鹤保护备忘录,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合作伙伴关系等相关内容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候鸟保护工作。
  据了解,自1982年开始举办爱鸟周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鸟类保护活动中,成为生态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保护候鸟志愿者“护飞行动”在各地蓬勃开展,为候鸟迁飞保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约3.3万人次的志愿者参加了“护飞行动”,行程累计达48万公里,拆除各类捕鸟工具1.9万件。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