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发布 > 正文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全面绿色转型

2021-03-30 15:20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可以看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在深刻地引导着经济产业变革,将深度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早在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就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35年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部署,对未来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未来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关键举措,明确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需要我们在“全面转型”的内涵和思路上做足文章。
  之所以能够提出更高阶段的要求,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我国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城镇化率也突破60%,部分城市已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深入治理污染。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制度体系方面,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顶层设计,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河湖长制、排污许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则有力保障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两山”理论深入人心,维护美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共识。
  但与此同时,中央文件多次提到“生态环保任重道远”。通过一系列曝光的环境污染事件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中发展速度较慢的一些地区,存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动。在经济产业转型调整、城市治理尚未实现精细化的情况下,甚至简单认为生态环保就是“形象工程”,违背生态规律进行“伪生态”建设。
  《建议》立足当前发展阶段,充分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分别从空间优化、系统治理、能效提高、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思路设计。
  抓住空间要素优化这个“牛鼻子”。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扩张工业建设空间,硬化过多、绿化空间割裂等,导致挤占生态廊道、森林绿地等生态空间,老百姓无法充分享受自然资源。推动发展城市群经济,作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会使有限的空间承载更集聚的要素。通过“三线一单”规范城市的开发行为,约束活动的性质和规模,将城市空间进行差异化的分类。建议抓住“国土空间”要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各地城市发展、主导产业定位等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契合国家所规定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突出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对待,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分割治理思路。通过河湖长制、十年禁渔、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的休养生息、耕地休耕轮作等,将生态要素作为“生命体”对待,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对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的影响加强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提升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而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直接导致原料浪费或利用不当,输入环境造成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则对行业的生产工艺、末端处置等工序的设备精度、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促进产业技术的提升。同时,完善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将资源的开发、使用、流转、循环等环节的效率赋予“价格”信号,使得资源的使用效率内部化,约束浪费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
  全面统筹绿色发展。《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在“十四五”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意味着,从产业发展、生活方式、技术创新、民生普惠等诸多方面都要实现“绿色化”。可以说,近远期目标都突出了绿色发展的全面性。许多研究都表明,环境污染是人类过分透支环境要素的结果,在生产、生活等不同场景中,忽略了环境要素的稀缺性。实现全面的绿色发展转型,就要纠正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生产和流通等各环节自觉地进行“绿色化改造”,实现在生态环保上的“觉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通过整体力量推进,通过在空间、生态、资源、生活等各类场景融入“绿色优先”的理念,优化现有的经济体系,真正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作者:刘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