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度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通报: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北京市将会在全域范围内禁放烟花爆竹(环球影城度假区内经公安机关许可的焰火表演项目除外),对非法燃放行为,公安机关将予以严厉处罚。春节期间,北京也不再设立烟花爆竹的零售点,对于非法储存、运输和销售烟花爆竹行为,市民积极举报最高可获得2万元奖励。
波折禁放路
从1993年首次城八区禁放开始,在经历了28年的起起伏伏后,北京终于实现全面禁放烟花爆竹。
1993年是北京禁放烟花爆竹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的春节期间,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544人,同比增加54.5%,其中5人被摘除眼球。除夕烟花爆竹噪声瞬时值121分贝,堪比喷气式飞机在你耳边起飞;发生火灾208起,造成损失13.7亿元。在这一年的北京市“两会”期间,308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41件议案、提案,要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相关部门收到的市民来信来电659件次,赞成禁放的占75%。在此背景下,北京首次出台禁放法规,当时的城八区成为禁放区。
此后,每年春节前,禁放烟花爆竹的讨论都会出现。很多人觉得失去烟花爆竹的助兴就失去了传统节日的氛围,放开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在2005年施行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中将禁放改成了限放。第十二条规定,北京市五环路以内的地区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地区,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一,正月初二至十五每日的七时至二十四时,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其他时间不得燃放烟花爆竹。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燃放烟花爆竹的一些弊端越来越突出。2017年,北京市出台了升级版的“禁改限”。2017年12月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北京市五环路以内(含五环路)区域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全境处于五环路内的东城、西城区,成为全域禁放区。
2021年春节过后,北京市各辖区包括五环外区域的各区陆续发布通告,实施全域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最终,自2022年1月1日起,北京市全域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顺势而生。
提升空气质量
提升空气质量是禁放烟花爆竹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木炭粉、硝酸钾等,有的还含有氯酸钾,为增加色彩,有时还需要加入镁粉、铁粉、铝粉和无机盐等。这些成分在烟花爆竹的燃放过程中会释放钾、镁、氯等离子,造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迅速增长。
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细颗粒物(PM2.5)的极高污染峰值浓度。多年空气质量监测及分析表明,北京春节期间空气重污染天数上升至2—4天,除夕、初一、正月十五3天PM2.5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全年。比如,在2019年至2020年,北京市开始实施禁限放政策,但除夕夜间因燃放造成的短时浓度高峰也达到了重污染水平。
特别是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高浓度污染物还会长时间滞留,形成的空气污染将进一步加重。2017年除夕,由于大气扩散条件不利,烟花爆竹燃放污染导致PM2.5超过30个小时达到重污染,致使初一空气质量达到6级严重污染级别。
建立长效机制
“禁放烟花爆竹的正面效益肯定要大于负面效益。”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告诉记者,“从明年元旦开始到除夕,北京将会对烟花爆竹燃放出台较严的措施。”
彭应登认为,目前的禁放规定只是一个短期措施,对于禁放烟花爆竹最好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也就是立法。“短期机制肯定不如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可以让相关规定深入人心。”“为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除了禁放烟花爆竹以外,还要建立禁止城市和野外的露天烧烤等行为的长效机制。”彭应登说。
彭应登也提醒说,“当然我们在强调安全和环保的同时,也要兼顾节日气氛。”他建议,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比如推广电子烟花爆竹,还有一些绿色烟花,减少空气污染和火灾安全隐患的同时,也让大家能够体验到传统节日的气氛。”“我们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尽量不要一刀切。”彭应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