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头条 > 正文 >

北京昌平建设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之城

2024-10-17 14:57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作为首都北部生态屏障,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之城,近年来,昌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夯实生态本底,扩大生态空间,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取得成效。2023年,荣获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科技赋能生态好“颜值”
  
  近日,在京密引水渠昌平段,监测人员正在进行取水采样工作。
  “采样完成后,我们按照标准将采集的水样进行密封、避光、冷藏保存,妥善运输,尽快送回实验室进行交接。实验人员再对化学需氧量、氨氮、pH、总磷、总氮等指标进行分析。”监测人员介绍,在出结果之后,他们会与相关管理决策部门进行数据分享,为管理决策部门了解辖区水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提供数据支撑。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昌平区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水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整合38套排污口、重点河流、重要支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设施数据,以更快的速度响应解决突出问题。
  2023年,昌平区快速判断解决管线破损溢流、填埋鱼池溢流等导致重要断面水质异常问题数十次。全区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的“好水”比例为85.7%,超过“十四五”末水质目标42.8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此外,昌平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截至目前,全区PM2.5年均浓度迈进“20+”时代,河道有水总长度突破11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7%,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公园。
  
  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沃土”
  
  在绿色连绵的温榆河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未来科学城拔地而起。
  这里从京北的老旧村落,转变为聚集央企科研中心的创新基地,再到面积扩容、宜居宜业的科学新城,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成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如今,新能源产业成为昌平区第一大产业。
  借“绿”生“金”、以“金”促“绿”。未来科学城利用优良的生态基底了吸引企业和人才落户,良好环境释放经济发展红利,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反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碳、科技、未来城市形态已然形成。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昌平区始终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好绿色转型发展“组合拳”。
  2023年10月,昌平区人民政府印发《昌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促进66家重点碳排放单位履约,推进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降碳,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2%、水耗下降3%,为北京市实现碳达峰贡献了昌平力量。
  
  绿色生态带来“金色”产业
  
  昌平草莓,生长在燕山脚下的山前暖带。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特有的风味和口感。
  十余年来,昌平草莓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凭借出色的品质被收录到“北京优农”品牌目录,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截至目前,昌平草莓每年种植规模稳定在约5000栋大棚,实现产值约3亿元。
  作为昌平区强农兴业的“金字招牌”,每一颗小小的草莓都是“两山”实践的丰硕成果。
  立足生态环境优势,昌平区全面推行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既巩固了“绿水青山”的根基,又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走上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快车道”。
  随着昌平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生态检验师”斑头秋沙鸭造访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网红”黑天鹅喜添7只宝宝,“稀客”白天鹅落户沙河水库……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大批游客及摄影师前来观赏、拍照。
  目前,昌平区有232个村庄变成了美丽乡村,1420户低收入农户全部提前稳定摆脱低收入。
  下一步,昌平区将重点提速文旅农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崔村苹果宴、延寿民宿群、兴寿艺术季等特色名片,多元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