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人物 > 正文 >

农村生活垃圾“好治理”

2018-05-10 14:18来源: 中国环境新闻网编辑:亚州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日益改变,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垃圾处理手段落后,直接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河流、村庄、农田等被塑料袋、农药瓶、烂菜叶等包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住建部生活垃圾专委会委员金宜英认为,“垃圾围村”影响的不只是村容村貌,更是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金宜英看来,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建设运行经费缺口大,是我国农村垃圾治理存在的最大问题。“农村垃圾大部分都会收集外运,但处理方式主要是简易填埋或定点堆放,无害化水平较低;部分区县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有限,乡镇村庄垃圾处理设施规模小、能力不足。”金宜英说。
  根据农村垃圾的特点,金宜英将其划分为可烂垃圾(厨余、果蔬苗木、泔水等)、可卖垃圾、有害垃圾、煤渣灰土及其他垃圾,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对于可烂垃圾,应推行多样化的有机废弃物就地处理方式,譬如就地粉碎沤肥、生物堆肥、家庭养殖等;对于可卖垃圾,应建立可回收物收集模式,在收编流动回收人员、扶持乡镇集体企业回收、实施低价值回收工作补贴的同时,充分发挥供销社体系作用,调动农村基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积极性;对于有害垃圾,则应协调环保、市政环卫、村委、街道等部门积极协作、明确职责,确保有害垃圾的收运、储存、处理落实到位,避免权责不清、互相推诿。
  2017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并对各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明确指出,到2020年底前每年组织一批县(市、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全国100个区县正在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试点。金宜英说,“比如,四川省逐步建立村民适当缴费、村集体补贴、区县财政补贴的经费保障机制,村民每人每月缴纳1元钱作为清洁费用——此举不仅激发出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弥补了资金不足,还唤醒了村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和主动监督的责任;另一方面,对于有机垃圾后端处理,当地农村主要采用就地覆土堆肥、分散家庭养殖利用以及与农村沼气相协同的方式,简洁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环境中突出的臭气蚊蝇等问题,减少了需要外运的垃圾量,大大节约了处理费用。”
  “农村垃圾治理有困境,但也有前景。示范试点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政府主导下,以农村居民为主体,用循环经济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农村垃圾治理就不会成为‘过不去的坎儿’。”金宜英表示。
  解决农村垃圾问题需要全体村民的积极配合。有人认为,部分村民卫生意识落后,成为制约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因素。对此,金宜英并不认同:“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我们完全可以把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自治作用——当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做好宣传动员和‘收运处’体系的投入建设。”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