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为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了许多易地搬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因生态环境意识欠缺、缺少配套环保资金等因素,少数地方出现了一些生态环保问题,影响到易地搬迁户生活质量的改善。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进,改善易迁点人居环境,
要加强环保组织建设,解决易迁点生态环保无人管的问题。大多数易迁点是新开辟的居民区,应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结合易迁点实际情况和易迁户人员结构,加强易迁点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充实环保事务管理人员队伍。可以由其牵头组织易迁户民主议决,成立环保自治组织。
要完善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易迁点污染治理资金的筹措渠道。易迁点污染治理投入需求较大而配套资金保障不足,存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不充分的问题。为此,急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易迁点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
要因地制宜,补齐易迁点污染物治理短板。人口较多的易迁点可建设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易迁点可建设户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在偏远地区,要探索适合分散小型的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模式。
要提高认识,强化易迁点环保工作建设。要充分认识改善易迁点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统筹精准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工作落细落实。要有专门机构负责易迁点环保工作,乡镇政府及村(社区)组织要有专人负责协调工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要加大宣传教育,增强易迁点居民的环境意识,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责编:雪儿)
第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全民共治,通过信息公开,鼓励各方参与。地方党委政府作为治理黑臭水体的第一责任人,发挥主导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黑臭水体究其本质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合力共创全民共治黑臭水体的新局面。(责编:雪儿)
调研人员前往密云区污水处理厂及其排水河道——潮白河进行了现场调研,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污水排放方式及排放量、排污河道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对潮白河河水和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分别采集了水样进行室内检测。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密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产生的再生水都排入潮白河,作为生态景观用水使用。调研人员随后前往潮白河沿岸的地下水监测井进行调研,了解到河道沿岸局部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存在硝酸盐氮轻微超标现象,可见潮白河河水对于沿岸地下水水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雁栖工业开发区位于怀柔区,包括北京雁栖工业开发区、经纬园、凤翔园3个园区,总占地面积达到40km2,主要产业类型为食品、印刷、电子信息、制药等。其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全部集中到怀柔污水处理厂处理。调研人员对怀柔污水处理厂及其排水河道——怀河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对怀河河水和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分别采集了水样进行室内检测。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怀柔区污水处理厂最大污水处理能力为4500m3/d,其处理后的再生水全部排入怀河。怀河河道中未见橡胶坝等水生态保护措施,根据怀河沿岸布设的地下水监测井的长期监测结果,目前沿岸地下水尚未出现水质超标现象。
调研人员还了解到,怀河河道中的主要岩性为砂卵砾石,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适宜作为怀柔地区的地下水回补通道。然而在枯水期怀河河道干涸时,存在周边居民将生活垃圾倾倒在河道的现象。因此,若通过怀河河道对地下水进行回补,应先清理河道中的生活垃圾,同时对河道底泥进行取样检测,确保回补水不会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或采取地下水回灌井的方式进行地下水回补。
通过调研初步了解重点研究区地下水状况
通过现场调研,课题组对通州区、密怀顺平原区两个重点研究区的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能力和污染源分布等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在重点研究区开展研究工作做好了前期铺垫。其中,通州区的地下水污染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局部地区存在氨氮、硝酸盐氮等污染物超标现象;密怀顺地区的地下水污染以排污河道线状污染为主,局部地区存在硝酸盐氮超标现象;两个重点研究区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具有较好的地下水监测能力。
课题组下一步将针对重点研究区的工业园区、排污河道、农业面源等展开全面的污染源调查。同时,在收集已有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掌握区域内的地下水污染特征和分布情况,为课题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打好基础。针对密怀顺地区的地下水回补问题,课题组将采用GIS空间分析、地下水数值模型等手段,对密怀顺地区的回补适宜性和回补风险进行计算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一地区的地下水回补建议。(责编: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