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内蒙古部分草原保护项目竟变“生态杀手”,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报道指出,内蒙古牧区日益增多的高产饲料地逐步蚕食当地草原,过度的网围栏建设阻断了生物链,致使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报道中指出的问题在当地是否存在?多个草原保护项目是否真的已经演变为“生态杀手”?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问题在内蒙古多地进行走访调查。
高产饲料地也是草原
记者专门针对报道指出的“高产饲料地正在蚕食草原”问题走访了内蒙古东部几个旗县。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草原面积1560万亩,获国家审批的人工草地面积仅60万亩,旗政府副旗长裴焕斌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5亩人工草场产出的青储饲料养活一头育肥牛计算,全旗仅人工草场就可育肥10万头牛,而这是天然草场远远达不到的效率和产出。
裴焕斌说:“我国《草原法》有明确规定,为了提升草原畜牧业产出,各地可在具备水源条件的草场上发展高效人工草场,正因为有如此的小投入、大产出,国家才会出台此政策。”
王坚向记者着重说明了“高产饲料地”这一概念:“首先我们要站在科学的角度明确这一概念,高产饲料地并不是农田,而是人工草地,本质上是草原,人工草地也会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并逐步融入草原的大生态。”
记者了解到,多年以来,从国家到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对于人工草地的建设始终坚持“小开发、大保护”的原则,全区人工草地面积始终控制在5000万亩左右,仅为全区草场面积的4.3%,远远低于国际上发达草原畜牧业国家人工草地占比百分之几十的水平。
“至于私自开荒草原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远远没有发展到大面积蚕食草原的程度。”王坚说,“近几年,我们各级草原监管部门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和加强草原执法监管工作,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对于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政府是零容忍的。”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项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为44%,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重度退化草原面积减少2200多万亩,多年生牧草比例较2000年平均增加13%。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半数以上草原生态明显好转,恢复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李青丰告诉记者:“各类草原保护项目都是国家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为根本制定出的战略性举措,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成就足以说明,各项保护措施的功远远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