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传播年会 > 正文 >

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在即准备好了吗

2021-04-02 13:54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望于今年正式启动,上海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方,准备情况如何?作为全国7个试点城市之一,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
  记者日前专门来到位于上海市虹口区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了深入采访。
  走进交易大厅,便看见数十名交易人员正忙忙碌碌。大厅的尽头是一块巨大的屏幕,上面正跳动着实时碳交易的价格曲线。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是全国首家环境能源类交易平台,提供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节能环保领域权益交易和低碳绿色金融领域技术服务。”交易所总经理刘杰告诉记者,目前交易所已纳入27个行业约300家控排企业,吸引了近400家投资机构参与交易。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碳现货各品种累计成交量1.53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7.38亿元。其中,配额交易4500多万吨;CCER(国家核证减排交易量)交易超过1.1亿吨, 总体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CCER交易量占全国40%以上。
  碳交易市场建设日趋完善,促进减碳成效显著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从2013年11月起,就开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7月,完成了对现货交易系统更新迭代,实现开户、交易、结算、交割和监管等各环节全流程线上化,支持多品种、多业务、多模式线上交易。未来,随着业务的发展,交易所还将引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配额分配方法也是自2013年起由简单的基于历史总量的历史排放法起步,正逐步向管理精度更高的基于效率的历史强度法和基准线法过渡。
  经过7年多试点运行,上海碳市场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是上海碳交易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电力、石化、钢铁、化工、航空等行业或企业基本都成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其他行业大部分由企业财务部门或能源环境部门等进行管理。纳管企业也都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碳资产管理体系。
  在当前市场机制运行下,纳管企业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高耗能工业行业碳排放降幅明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减排幅度高于全市整体水平。企业自主减排意识加强,试点企业实际碳排放总量相比2013年启动时减少约7%,其中电力、石化和钢铁行业分别下降8.7%、12.6%和14%。
  碳交易市场覆盖面较广,奖惩机制明确
  上海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占全市碳排放量的70%左右,以2019年为例,上海已将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纺织、航空、水运、商业宾馆等27个工业和非工业行业的将近300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排放管理范围。
  刘杰介绍说,目前,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两万吨及以上(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非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1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已强制纳入碳排放管理进行交易。
  与此同时,上海致力于完善奖惩机制,出台了《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在金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机制,纳入配额管理的企业在申报项目和融资需求等方面可以享有优先资格;同样明确了包含罚款及行政处罚在内的惩罚机制,罚款金额根据具体违反规则从1万元到10万元不等,行政处罚将会给企业的征信记录及专项资金、先进资格申请带来影响。
  上海碳交易体系特点明显,亮点突出
  自国家启动碳市场价格体系、开展试点工作以来,上海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7年纳管企业100%履约的区域性市场。刘杰自豪地总结道,上海能成为全国碳交易中心的建设地,主要立足点是建立了一套“制度明晰、市场规范、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体系。
  首先,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整套以市政府、市级主管部门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3个指定层级的管理制度。纳入主体范围上从重点行业起步,逐步扩大管理范围,且纳入航空、水运等特色行业。
  其次是做到配额分配方法公平合理,分配方案公开透明,配额分配过程规范有序。依据行业和企业特点,采用了历史排放法、历史强度法和基准线法等,与全国碳市场分配方案接轨。
  与此同时,上海碳交易监测报告核查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核算方法和核查制度。在核算方法上,形成了“1+10”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包括一个核算指南和10个行业细则。
  交易制度公开透明也是主要特点。交易所制定发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规则》(主管部门批准)和会员管理、风险防范、信息发布等“1+6”配套细则(主管部门备案),明确交易时间、方式及相关交易配套管理制度。
  此外,上海还不断创新碳金融,推出碳基金、碳质押、借碳、上海碳配额远期等,其中上海碳配额远期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的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央对手清算的标准化的碳衍生品——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也是第一个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且由金融清算平台与专业交易平台合作探索的碳衍生品。
  在监管保障上,上海碳交易市场还建立了由政府部门、交易所、执法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监管构架,且碳金融业务协同监管,在采取金融产品形式或交易方式时,实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协调监管,以平衡碳市场发展和金融风险防范。
  市场参与范围和活跃度还待进一步提升
  纳管企业交易活跃期基本集中在履约前期两个月左右,有明显的周期性。记者了解到,碳市场政策导向性比较明显,在履约前两三个月市场比较活跃,履约完成后,交易相对比较清淡,但一般经过1个月左右调整,市场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造成碳交易市场不活跃的因素有哪些?刘杰分析道,首先是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待完善,时有出现清缴履约结束后,新的配额分配方案下发不及时的情况;其次是企业出于履约或中长期考虑会惜售,市场出现“缺货”现象;金融机构参与不足也是造成流动性不够的重要原因。
  据介绍,上海碳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除纳管企业外主要是投资机构,目前没有开放个人参与。2020年,机构参与者交易量占现货年度总成交量的76.86%,成为了主力军。
  围绕进一步加强碳交易市场建设的途径,刘杰谈到,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扩大区域碳市场行业范围,将更多的行业纳入进来;可以加强配额分配方法优化,根据碳达峰目标,提高有偿发放比例;主管部门可以支持自愿减排市场、碳普惠市场的发展,逐渐与强制减排市场互联互通,推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碳市场格局。作者:丁波 蔡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