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媒体采风 > 正文 >

别让垃圾阻碍了乡村振兴之路

2018-05-16 10:04来源: 经济参考报编辑:明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决定着美丽乡村能否顺利实现。同时,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也是农村治理的题中之义。《经济参考报》记者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采访发现,由于缺少资金支持,缺乏垃圾清理机制,垃圾围困乡村的现象层出不穷,群众苦不堪言,乡村振兴之路亟须解决垃圾“挡道”难题。

  一场春雪消融之后,宁城县天义镇富家窝铺村弥漫着酸臭味,村民告知记者,这是畜禽粪便等各种垃圾散发出来的混合气味。记者发现,这个村庄有3100人,竟有六处以上较大规模的露天垃圾堆放点,有的堆积成山绵延数百米……

  村民倪淑娟家门前,就是一个超过四百平方米的垃圾场,死猪、牛粪、塑料袋、餐厨剩余物等各式垃圾一直堆到了村中的主路上,触目惊心,气味刺鼻。她说,这里原来是个坑,七八年前开始,垃圾越堆越多,把道路都占了,也没有人清运;碰到上面来检查,村里就找来推土机往前推一推,一到热天,臭气熏天,苍蝇扑面,居住环境非常恶劣。她8岁的孙子袁宇奇对记者说,他在门口时间待久了,会头晕恶心,“但好想出去玩”。

  记者驱车巡访了近20个村庄发现,几乎每个村庄都在遭受垃圾围困。街道边、沟渠里、田埂旁……不时可见大堆的垃圾;村里几乎看不到封闭式的垃圾桶,每个垃圾池都是露天的,池里池外都是垃圾;道路旁几百米长的垃圾带并不罕见,富家窝铺村一处三百多米长的垃圾带把双车道堆成了单车道;县城城郊的南山几乎成了“垃圾山”。这里的乡村“污颜秽色”毫无美丽可言,对此一些村民向记者大倒苦水。

       “很长一段时间,‘垃圾围城’是关注的焦点,‘垃圾围村’却被忽视。由于农村地域辽阔,居住相对分散,垃圾成堆的问题一开始表现得并不如城市那样突出。”网民“周磊”说,“垃圾围村”从表面上看,是村民环境卫生观念、环保意识的养成赶不上物质生活改善的速度,垃圾处理硬件设施赶不上垃圾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从深层次上说,则说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水平还存在明显的短板。

  在网民“程永”看来,农村出现环境卫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地方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不让群众乱堆垃圾,但总得设置一个可以丢垃圾的地方吧,可现实中,有的村子根本就没有垃圾池等设备,村民只能找个离村子远点的空地丢垃圾,再加上没有专人进行处理,结果越堆越多,渐渐出现‘垃圾围村’问题。”

  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迫在眉睫。网民“刘天放”表示,无论是管理问题,还是资金投入不足,都凸显了制度性安排的缺失。面对“垃圾围村”,还没有形成从收运到填埋处理的完整链条。破解“垃圾围村”之困,唯有在制度性安排上用力,在管理、资金、场地、设备、人员、服务等各方面形成刚性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才能逐渐走出“垃圾围村”的困境。

此外,网民“刘志博”认为,仅清扫固体垃圾不能等同于向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全面宣战,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对于村内生产、生活导致的大气、水体、土壤等方面的污染要从源头上实行监测和把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