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球视野 > 技术前沿 > 正文 >

治理洱海“重现往日风彩”

2018-08-22 14:54来源: 中新网编辑:姜雪
        中新网大理8月21日电 8月的洱海清风徐徐,碧波渺渺,游人如织,拍照、嬉戏好不热闹。此时距离洱海首次蓝藻大规模爆发水质降为IV类已有15年,看上去,清澈的洱海已重现往日风彩。但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眼中,治理洱海还需更多的十年。
  孔海南为将保护洱海提上国际议程,他努力多年,终于在2000年4月,带领20多位白发苍苍的联合国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委员驱车8小时来到洱海之畔,召开了首届中国湖泊富营养化论坛。之后孔海南回国任教,继续研究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2003年洱海蓝藻爆发,规模之大,让其水质直降IV类,部分V类,水透明度不足1米。“洱海竟然也富营养化了?”正忙于研究太湖富营养化问题的孔海南在上海听到消息大吃一惊,随即起草洱海防污建议书。
  2006年,洱海保护被纳入了“十一五”国家水专项范畴,国家专门设置“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孔海南成为负责人。2008年,满头白发的孔海南走进大理为洱海探寻污染源头。这期间,他翻山脊,过河湾,四处考察,连洱海边的农户都熟识了这位来自上海的老教授。多次考察后他得出,污染来自当地种植大蒜、放养奶牛废物的不当排放。
  结论一出人声嘈杂,农户都不愿放弃这两样致富法宝,治污工作困难重重。孔海南却很体恤当地农民讨生不易,他建议当地政府出资在田间建立牛粪存储池,让农户用牛粪代替化肥,又把种植大蒜的化肥替换成配方肥,以从源头减少污染。就这样,年复一年,当地人的生计没有断,洱海水质却逐渐恢复至II类。
  肥美的大理鲤鱼又跃出水面,洱海独有的海菜也重新旺盛生长,人们欢呼雀跃。孔海南却回到实验室继续埋头研究。他深知,被富营养化污染的湖泊不可能一次性恢复,至少需要二、三十年,这个过程螺旋上升,稍不注意又会回到原点。
  此时,孔海南毅然带领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再次来到大理,参与当地修建的6座大型环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开展一系列洱海水污染治理及湖滨生态修复研究工作,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到环湖截污,从入湖河道整治到湖面水环境治理,从湖滨带建筑物违法侵占整治到生态修复,他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治理方式,以期将洱海治理与保护工作,从点扩展到面,形成系统。
  无论是农业还是旅游业,只要排污不当,洱海治污就永无尽头。孔海南称,比起蓝藻爆发他更担心是人们的心态,“有人总是很心急,觉得环湖截污闭合,治‘海’就大功告成,恨不得让客栈一夜开遍湖边,回到从前的热闹,这种想法才是最危险的。”孔海南解释称,现在的洱海就像一个血管尽毁的人,环湖截污工程只搭起了他的主干管,想血流畅通,恢复健康,还有无数毛细血管待建。未来,洱海治污除了完善细小的排污管道,更重要的是让当地人自发防污,保护湖水。
  社会发展到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空间的管控,孔海南认为,在洱海流域推行空间管控有利于洱海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多年深入研究洱海,孔海南也看到了洱海富营养化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他将洱海治污浓缩为“政府主导,依法治湖,科学支撑,全民参与”的十六字方针,并表示,在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千古难题面前,洱海还有更多个十年要走。
(责编:雪儿)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