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最新发表一篇气候科学研究论文称,在北极反复出现的春季臭氧损耗(因人类排放破坏臭氧层气体所致),会暂时改变北半球的气温和降雨模式。
该论文介绍,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具有潜在危害,要吸收这些紫外辐射,地球大气的臭氧层至关重要。释放氯氟烃等气体导致近几十年来臭氧层受到破坏,影响了大气的能量平衡。南极上空持续存在的臭氧层空洞对南半球地表环境的影响已为人所知,但人们尚不了解北半球是否有类似的地表气候影响。
论文通讯作者、瑞士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玛丽娜·弗里德尔(Marina Friedel)与同事及同行合作,他们通过分析过去40年间(1980-2020)的气候数据,识别出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明显损耗的年份。他们发现,通常在春季臭氧水平特别低的时间段的几周以后,欧洲北部会出现较湿润的状况,而欧洲南部和欧亚地区则会出现较为温暖、干燥的环境。
论文作者使用两种气候模型(包括对臭氧化学的准确体现),成功分离了臭氧损耗的效果和不相干的大气环流过程。他们发现,臭氧损耗使平流层(第二层地球大气)更冷。这一冷却效果拉长了极地涡旋进一步存在于春季的时间,而极地涡旋会把寒冷的北极空气带向南面,导致北半球的地表温度和降水异常。
论文作者总结说,考虑臭氧层的反馈,对改进北半球提前数周乃至数月的气候条件预测可能大有帮助。(记者 孙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