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环境科技 > 正文 >

河套灌区增粮不增水5年

2018-10-22 14:25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编辑:雪儿

  打开地图,黄河“几”字弯顶端“一”处,仿佛戴了顶蓝色帽子,这便是由各级排沟排水、湖泊海子组成的全国三大特大灌区之一的河套灌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河套灌区经过大规模建设,先后修建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多年平均粮食总产量达300万吨、油料60万吨,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油基地,被誉为荒漠里的“大粮仓”。

  近些年,河套灌区面临新挑战。水资源红线约束越来越紧,灌溉面积增大,用水矛盾突出。

  机制促节水:

  成立用水协会、开展水权交易,多措拧紧“水龙头”

  近些年,随着黄河水资源日益短缺,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减少。与此同时,灌区耕地面积扩大,城镇化发展迅速,用水矛盾凸显。

  用水先要节水。在总干渠第二分水枢纽工程处,浊浪翻滚,水声轰隆,工程控制着303万亩灌溉面积。“过去灌区有的土渠两岸被冲掏,缺乏配套节水工程,渗水漏水严重。”河套灌区总干渠管理局局长郑西山说,除险加固,渠道改为钢筋墙,堵截渗透通道,提高防渗能力。

  永济干渠地处灌区中部,承担巴彦淖尔市多个区县灌溉任务。针对永济干渠节水工程先天不足的问题,在边坡铺设聚乙烯膜防渗,在坡面铺设混凝土预制板。经过节水改造,渠道水利用系数由0.73提到0.94,年节水2240万立方米。

  节水不仅靠技术,更靠制度创新。灌区内“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众多,资金如何解决?2014年底,水利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决定在沈乌灌域开展水权试点,通过市场化手段节水改造。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农牧处长赵贵成介绍,据估算,完成灌域内斗渠以上渠道防渗改造工程,需投入18亿多元,可节水2.35亿立方米。通过水权交易中心,40多家企业以每立方米15元的价格,实现了1.2亿立方米水的跨盟市转让,所得资金用于节水工程,实现“先改造再用水”。

  “水权转让实现双赢,企业获得用水指标,而且价格相对工业用水实惠,灌区可破解资金不足难题,目前已完成防渗衬砌渠道500多条,重建、新建配套建筑1万多座。”赵贵成说。

  成立农民协会,解决节水“最后一公里”。旧皂火分干渠灌区控制灌溉面积6万多亩,涉及五原县塔尔湖镇5个村。过去“各人自扫门前雪”,上下游村与村之间无序抢水,纠纷不断。旧皂火协会会长杨根旺说,几个村商量后,成立用水协会,负责水量计量、分配、调度等。

  “大锅水”变成“小灶水”,提升用水效率。杨根旺说,在协会管理下,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无序灌溉等浪费行为,村民多用多交、少用少交,节水意识增强,当地用水量从2010年的2500万立方米,降到现在的2000万立方米左右。

  “黄河水是巴彦淖尔农业的命脉,市里严格引黄用水红线,大力建设节水型灌区。”赵贵成说,上世纪80年代灌区面积680万亩,年均引黄52亿立方米;近5年灌区灌溉面积增大,但用水量基本维持在47亿立方米,呈下降趋势。

  控源护生态:

  实施生态补水,加强排污监控,灌区重现山青水绿

  秋日的乌梁素海,湖面广袤,浮光跃金。游船劈浪而过,惊起一群群野鸭。

  作为西北最大内陆湖泊,乌梁素海被誉为“塞上明珠”。这里生活着230多种鸟类,年产野生杂鱼200万斤,是黄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物种来源。由于污染,明珠光泽一度暗淡。巴彦淖尔市河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赵忠介绍,乌梁素海是整个河套灌区的退水区,过去,农业污染、企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湖中,导致湖水水质严重退化。“前几年走进湖区,就能闻到刺鼻味道,一些死鱼虾漂浮在水面。”赵忠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政府壮士断腕,治理污染,让乌梁素海重焕生机。

  生态补水。今年年初,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开河期通过分凌引水,向乌梁素海净补水2.14亿立方米。截至目前,乌梁素海流域湖滨、河滨缓冲带增加面积9万亩,湿地新增(恢复)面积10.14万亩。

  治理污染,表面在水,根子在岸。2009年以来,巴彦淖尔建成了7个旗县区所在地的城镇污水处理厂,2012年利用世行贷款建设3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全面落实以河流排污口监管为重点的纳污控制红线管理,加强重点企业生产排水的监管工作,对屡次偷排或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企业,追究刑事责任。

  “铁腕减污,综合施策,一定能保护好河套灌区生态的健康生命。”赵贵成说。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