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成分更加复杂,科技支撑不足,尚需配套激励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被专门点出。生态环境部也明确,2018年我国将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后,非电行业超低排放将成为重点。钢铁行业无可争议成为下一个超低排放改造的主战场。
与燃煤发电行业不同的是,钢铁行业烟气成分更加复杂,技术和经济性上存在挑战,推行超低排放在政策上也需要相应支持,那么,现阶段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具备条件了吗?重点、难点在哪里?目前有成熟的案例供参考吗?就上述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长期执行宽松标准 提标箭在弦上
技术难以解决各类复杂排放源的深度减排问题
“我国非电行业产能占世界50%以上,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位居各排放源之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煤电,非电领域由于长期执行宽松的环保标准,科学技术支撑不足,难以解决各类复杂排放源的深度减排等问题,有组织和无组织污染物排放问题突出,“散乱污”企业仍大量存在。加快修订非电行业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提标改造迫在眉睫。
目前,尽管国家层面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但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固定源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关于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部署已写进正在制定的三年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中,上半年有望出台。
在地方,河北省已在年初自加压力率先提出,今年开展钢铁等重点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其中,唐山市作为产能最集中区域,要求钢铁企业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序幕正式拉开。
据了解,目前,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控制区域,钢铁行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2013 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已超过4年之久,与现阶段大气污染治理需求已存在一定脱节。
生态环境部清洁生产中心有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