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热点追踪 > 正文 >

民间环保组织调研101条黑臭水体

2018-05-22 14:35来源: 澎湃新闻编辑:小冉
        5月20日,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协会由生态环境部主管)主办的“指尖上的环保”交流活动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介绍了黑臭水体公众参与治理的情况,经民间环保组织调研,部分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严格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部分项目依然存在浮于表面的做法。
        由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的“2018年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正在全国各地开展督查,为配合两部委的黑臭水体治理,日前,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阿拉善SEE基金会、自然之友、河流守望者四家民间组织发起了“清水为邻”项目,在全国27家单位和团队的支持下对全国16城101条黑臭水体(其中91条重点督办水体)的现状进行了巡查,并形成名为《从速决战到长治久清》的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101条黑臭水体中,33个水体总体状态较好,与官方公布的治理完成结果比较吻合,大约占到巡查对象的三分之一;另有18个水体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黑臭问题,与官方公布的结果差异较大,报告建议作为下一步检查的重点;剩余50个水体多数已有改善,但在颜色、气味、垃圾、污水入河四个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报告建议进行针对性整改。
        报告认为,尽管黑臭水体被纳入治理的已有2100条,但城市建成区仍有遗漏统计的情况,在河网纵横的南方城市,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并因此使得官方评估和民众感受存在较大落差。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3个城市1265个黑臭河段治理总长度达7063公里,待治理的黑臭水体数量大,涉及城市多,而黑臭水体的成因复杂,治理也通常包括社会问题,治理难度大。
        报告建议,有关部门立足于“长治久清”,改变浮于表面的短期治理模式,注重工程完工后的运营维护管理,尤其加强对沿岸垃圾、废弃物、私设排污管的巡查,有能力的城市进一步扩展治理范围,尽快出台统一的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实施细则,形成河长与公众监督方的对接制度在全国推广。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