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起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正紧锣密鼓地在8个省份的重点城市展开。
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是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来自生态环境和住建系统的人员分三批出动,重点督查36个重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地级市,并兼顾全国其他地级市,推动消灭城市黑臭水体工作。
广西的五月降雨频频,当地人说这个季节总是没有预兆就下雨。“我们刚来的头几天一直是暴雨,这里的土都变成了黄泥,头一天现场巡查的时候根本没法走。”第三督查组组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袁冬海说。
泥泞的道路也没能让督查组停下现场巡查工作,第二天督查组就配备了高筒雨靴,继续现场巡查。连日的暴雨让河岸草丛里的蛇纷纷出洞,在现场检查那平江下游河段时,由于河岸没有路,督查组组员只能在齐膝高的草丛走。
送走了暴雨,又迎来了暴晒和高温。一连几天,南宁的温度都在30度以上,日头下的奔波劳作,使得草帽成为督查组人员的必备装备。即使做好了防护,在炎炎烈日下,督查组组员的脸还是被晒得通红,汗水也打湿了头发和衣服。在一个个核查过第一次现场检查存在的问题后,督查组才放下心来,赶往下一个现场。督查组组员、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的顾雪慈笑着说:“这是这次专项行动我走过最短的河道,长的我走过8公里,走了一天。”
除了检查南宁市自查上报的城市黑臭河段外,督查组另一个检查任务是对黑臭河段进行水质监测。在与当地环保局做好对接后,督查组迅速展开了水质监测工作。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去现场采样,早上八点出发,到现场进行采样,一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接着我们带着样品去环保局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当天采样当天分析,每天都是10点以后才能休息。最晚的一次我们凌晨一点半才完成当天的分析工作。”督查组组员、湖南省湘乡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的李卫平说,由于天气潮湿闷热,河边日照强烈,他还出现过中暑的症状。督查组用了6天时间,严格按照程序,对南宁市和桂林市的40个河段150多个样品进行了分析。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说:“黑臭水体整治需‘滚动’管理,公众监督特别重要,哪个地方治理后,又黑臭了,公众举报后若属实,需要再列入黑臭水体清单,继续督促整治,直至水体黑臭彻底解决。”为此,公众可通过督查组公布的电话和“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微信公众号举报疑似黑臭水体。
负责核查公众举报的,是来自河南省襄城县环保大队的督查组组员王京伟。他介绍说,在接到举报件后,第一件事就是对举报件进行筛查,一旦确定是有关城市黑臭水体的举报件,督查组第一时间就交办给南宁市环保局,督查组随后去现场进行审核。“我们要看地方环保局有没有进行整治,是否落实了他们提交的整治方案,是否在整治期限前完成。”在整治现场,王京伟和同事一边询问环保局工作人员,一边进行地点定位和现场记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公众的评议至关重要。此次专项行动开始前,南宁市按照行动要求,在前期对所属38个河段附近的3800户居民发放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公众评议问卷。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对南宁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评价,督查组对问卷调查进行了电话回访。
除了电话回访,督查组还入户调查200家。在入户调查前,负责公众评议的督查组组员、江苏省环保宣教中心的刘建雄不断对同事强调:“不要把自己当老大,愿意回答的居民要感谢人家,不愿意回答的也要感谢人家。”刘建雄一户一户敲门,为了不打扰居民生活,督查组成员始终站在门外进行调查。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听不懂问卷的专业问题,刘建雄就一次次用最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始终笑脸迎人。从住户家出来后,督查组又不停歇地将调查结果上传至公众号的后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