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国际主题是“塑战速决”,呼吁全世界共同与一次性塑料污染战斗。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超过100亿个,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基本未能得到回收处理,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沟渠河道。”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单正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农药包装多为难以降解的塑料瓶、铝箔袋,随意丢弃后将长期存留在环境中,环境风险巨大,是当前农村环境管理中的“盲区”。
废弃农药包装的丢弃,不但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其中残留的农药会直接危害农村的土壤以及水体,影响农业生产,还可能会进入饮用水源地,进而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废弃农药包装中残留农药还会导致牲畜中毒、鱼虾死亡,小孩误玩误食等事故时有发生。
回收处置究竟难在哪?单正军解释说,一是回收体系的建立,二是农药包装废弃物是否该归类为危险废弃物还存在争议。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农药生产厂家2000多家,大多是小农药厂,经济效益不佳,难以出钱进行回收处置;农药登记产品共有3万多种,包装规格、材质各不相同,铝箔包装约占60%,资源化利用价值低。
目前,在北京、上海和浙江试点的政府主导回收处置模式中,回收处置费用均由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由于农业规模较大、农药包装废弃物总量较高,存在资金压力大难以持续等问题。
据介绍,目前农药包装废弃物多作为危险废物来处理,处理成本高于4500元/吨,而普通废物处理一吨仅几百元或几十元,地方财政压力巨大。
“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可持续回收处置模式。”单正军说,如陶氏杜邦、广西凯米克等都已行动起来,通过经销商、农资店等渠道来回收。不过目前,“企业回收处理量占全国农药包装废弃物量的比例还很低”。
国家应鼓励农药生产者使用易综合利用、易处置包装物、水溶性高分子包装物或在环境中可降解的大容量包装物,逐步淘汰铝箔、塑料等不易处置的小包装袋。单正军说,“科技在其中必须发挥作用。在国外已经出现新型农药包装。农药内包装是水溶性的,能直接融化在农药喷洒桶中;外包装不会碰触到农药,就可以作为普通塑料等回收再利用,大幅降低处理处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