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新闻速览 > 正文 >

“政策动力”助推蓄电池回收产业腾飞

2018-08-02 14:55来源: 人民政协报编辑:高志民

“政策动力”助推蓄电池回收产业腾飞

  7月25日,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经研究,确定京津冀地区、山西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宁波市、厦门市及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为试点地区和企业。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这一产业再次受到市场关注。

  动力蓄电池回收是个大蛋糕

  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99万辆。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11.5%,市场迎来爆发期。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动力蓄电池也将迎来“退役期”,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成为关注焦点。

  动力电池回收已刻不容缓,行业专家从企业质保期限、电池循环寿命、车辆使用工况等方面综合测算,2018年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期,预计到2022年累计将超过40万吨,动力蓄电池退役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0%。

  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两个回收模式:一是梯次利用,二是拆解之后重新做成锂电池的原材料。当前一些电池企业已经布局电池回收工作,这些电池企业以梯次利用的方式为主。

  然而,从新能源车上“退役”的电池仍然能达到初始容量的60%-70%,如果回收处理不当,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破损和短路,会有火灾危险。”“有机电解液扩散后,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动力电池的电压是高压直流电,乘用车达300多伏,大巴车高达600多伏,若不及时回收,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电池回收可以提炼出有价值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废旧动力电池存在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可能,电解质也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容易产生有毒的化学气体,危害人体健康。”蓄电池生产企业、超威集团董事长周明明告诉记者。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设备简陋。”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王善成介绍,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达4000余家,电池产能远远供大于求,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产业规模大,行业能耗高,且污染较重。特别是废旧电池如果处理不当,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废旧电池回收情况看,回收率较高的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率也只有60%,其他废旧电池回收率不足10%,可以说,重视加强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促进电池行业绿色化是确保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善红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到2020年,全社会将面临动力蓄电池的“报废潮”,蓄电池成分复杂,随意丢弃将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威胁人类健康。

  废旧动力电池要过三关

  动力电池回收是国际性的难题,国外是如何做的呢?在日本,丰田和7-11便利店合作,将混合动力车上退役的电池安装在7-11便利店外,用于储存太阳能电池板的电量,为店内冷饮机、炸鸡和烤肠架供电。在瑞典,能源公司Box of Energy在公寓大楼的地下室安装了一些柜子,每个柜子里面放置20个回收的电池模块,用于储存屋顶太阳能电力,为楼内照明和电梯供电。

  按照权威说法,预计未来3年,我国锂电池回收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至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1%。率先布局这一领域的龙头企业或有望分到最大蛋糕。然而,要兑现这笔“收益”并非易事。据了解,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要迈过三道难关。

  第一道难关:标准不统一。汽车动力电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导致电池厂家生产的产品具有广泛多样性,从早期的铅酸电池,到后来的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再到当下的三元锂电池,汽车动力电池产品种类繁多,对废旧电池的工况难以判断,不易拆解回收。

  第二道难关:资质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必须交给具有专业资质的电池回收厂处理。实际上,当下具有这种资质的回收厂数量并不多。一些废旧动力电池也可能流向非正规的回收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简单拆解,将部分电池再次出售给其他领域用户,如低速电动车、电动玩具制造商等。

  第三道难关:利润低。相关报告显示,目前在电芯中提取镍、钴、锰、稀土元素等有价值的金属,回收成本较高。使用最广泛的湿法回收一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为8500元左右,而贵金属再生材料售价仅为8100元左右,亏损400元。</p><p>这“三道关”和周善红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类似,周善红认为,主要瓶颈在于“回收利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尚不健全;回收技术和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回收利用成本高、盈利难”。

  委员:破解动力电池回收难题

  虽然困难很多,但是蓄电池的回收利用迫在眉睫,为此,周善红提了多条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的建议,包括加快制定法律法规、构建管理体系、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动商业化发展。

  “近几年,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但由于这些政策并不具有强制性,且缺乏明确的奖惩机制,并未能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周善红表示。

  周善红建议,首先要制定加快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对动力蓄电池结构设计、连接方式、工艺技术、集成安装的标准化做系统梳理和规定,同时强化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运输、储存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动力蓄电池编码制度及可追溯体系。

  其次,在构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方面,要构建规模化、高效化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积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通过押金制度和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回收意识。回收则遵照有限梯级利用的原则,对电池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发挥电池的剩余价值,同时回收具有较高提取价值的元素,进而形成动力蓄电池的闭环产业链、资源最大化利用。

  “研究和完善智能有序充电、电池梯次利用相关标准,标准编制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阶段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结合电动汽车中远期发展规划,确保标准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蓝闽波建议,探索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服务,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通过技术、经济措施,引导电动汽车低谷充电、错峰充电、排队充电,提升电网设备和客户电力设备利用率,满足不断增长的规模化、多样化充电需求,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加大车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电池梯次利用和储能应用的补贴政策,鼓励各方参与。”蓝闽波认为。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全链产业亟待政策规范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中能国电集团董事局主席王一莉建议,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主导,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促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创新动力电池回收储能应用之路。对退役的车载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重组成安全、有效的电池组作为储能系统,拓展电动汽车车载电池储能的实际应用。

  “国家尽快立法,建立正规的回收体系与准入机制。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要进行专项严格监督管理,对回收利用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固态垃圾等实行严格的监测、检验,防止回收利用过程二次环境污染。”王一莉建议,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实行专项管理,对回收利用机构、企业实行审批核准制度,支持综合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工艺规范,既能最大化回收可用资源,又能降低对环境影响的大型企业介入。

  政策组合拳直击要害

  除了本次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外,我国有关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不断出台:《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月底,工信部等七部委还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探索形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创新的商业模式。

  8月1日起,工信部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施行,要求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动力电池生产、销售等环节回收利用情况。

  记者了解到,蓄电池生产企业超威已经着手建立蓄电池溯源系统。该企业和高科技征信机构合作,给每一个蓄电池匹配唯一的数字编码,相当于电池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会伴随着蓄电池的生产、销售、使用直至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同时对蓄电池产品的出库、入库、窜货及防伪进行信息化管理。

  蓄电池的产品数字身份管理方便企业生产销售阶段的管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蓄电池产品报废后回收利用的价值。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从源头掌握蓄电池流向,通过溯源来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的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从而形成智能管理闭环。在后续的升级过程中,电池溯源还将加入区块链技术,给产品数字身份流向关键点记录不可篡改的溯源信息。

  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电动汽车上拆下的旧电池,未来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成为便利店的电器或电灯供电。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很多汽车厂家和电池制造商正在努力实现的新目标。(人民政协报 高志民)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