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市长8月6日再次被约谈。这一次,是因为监测数据造假。
生态环境部态度明确,立场鲜明,表明了对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和严惩不贷的决心。
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数据出现问题,不仅会误导治污决策,也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然而,类似案件却屡有发生。因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而被问责,殷鉴不远,也不止是个例。
对于这种制造伪蓝天、伪碧水的行为,生态环境部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那就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当前,公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国家层面组织的质量考核也越来越严格,一些环境本底不好的地方压力大,希望尽快改善排名,这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靠实干,不能靠造假。
此次被约谈的临汾市,今年上半年在169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倒数第一。为了让数据好看,一些人不在治污上下功夫,却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做文章。
而且这一案件发生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之后,性质恶劣。
这是明显的乱作为,比不作为的危害更大。对此类行为,唯有严惩不贷,加大惩罚力度,才能以儆效尤,形成震慑。
《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都为严厉打击监测数据造假提供了依据。
相关的措施还在加严。生态环境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防范和惩治领导干部不当干预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已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的机制;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督举报纳入了“12369”环境保护举报和“12365”质量技术监督举报受理范围。
不难看出, 国家对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持续加大。如若再有在环境监测数据上打歪主意、顶风作案的,也必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各地要以临汾造假案为戒,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天更蓝水更清(责编: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