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新闻速览 > 正文 >

绿色生态进驻西海固

2018-08-30 14:37来源: 人民网编辑:姜雪
       宁夏西海固,曾经“苦瘠甲天下”。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干旱缺水、生态恶化、地瘠民贫,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尚不足600元。
       移民搬迁,百万农民出深山;退耕还林、封草禁牧、封山育林,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多种增绿举措齐头并进……如今行走在西海固,已是满眼苍翠,换了人间。
       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西海固启动新一轮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林草植被大面积恢复。
       绿染群山,天高云淡。2000年,六盘山启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伐封育。如今,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60年代的22%提高到近65%。
       通过近20年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固原市林地面积如今已达6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的就有280万亩,人均退耕2亩多。
      固原市林业局局长陈胜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海固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如今已达22.8%,草原植被覆盖率由35%提高到现在的73%。
      “有了林,就有了雨。”陈胜远介绍,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固原市的降雨量近年来也在稳定变化,由退耕还林前的年均200毫米左右,达到前几年的600毫米左右,近几年稳定在6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
       绿色·产业
        54岁的王勇,是土生土长的固原人。2000年前后,他带着亲戚朋友在城里接绿化工程的活。2002年一次帮朋友收山桃山杏树苗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种植经济林果的大好前景。随后,王勇承包了150亩地种植林果,“一年挣个十来万块钱吧。”
        西海固,不仅生态环境要变好,还要让这块土地上的农民在绿色中富起来。
        近几年,固原市提出了生态与经济并重、山绿与民富双赢的发展思路,2017年更进一步启动实施了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一棵树是发展适合本地大面积种植的经果林,长远解决民富问题;一株苗是选择特色苗木,解决本地苗木产业长期形成的云杉、油松、樟子松“三棵松”品种单一的问题;一枝花是培育景观花卉,解决城市绿化、美丽乡村建设中色彩单一问题;一棵草是培育兼具生态、经济及观赏价值的草种。如今,固原市已培育出39个“四个一”试验示范园。
        固原市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已发展特色经济林36.4万亩,果农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发展育苗规模31.4万亩,年产值达到5.5亿元左右。
        绿色·生活
        汽车在绿意盎然的山村公路上转了几道弯,停在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的村口。下了车,正碰上一群来自银川市的游客在选民宿,“我家五口人住几号民宿?”“六个人的可以选哪家民宿?”……
        龙王坝,曾经是西吉县238个贫困村之一,如今依托周边的火石寨、水洞沟等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和休闲农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村支部书记焦建鹏是个80后,在城里闯荡多年,满脑袋都是新思路:先自筹资金并争取项目资金,把道路、厕所、下水道改造好,然后打造采摘园、最美梯田等美丽乡村景观,再大力发展特色民宿、窑洞宾馆等乡村旅游设施……如今,每逢双休日、节假日,龙王坝游客盈门。民宿的一个房间每晚120元,一家民宿一天下来收入就有近千元。
       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龙王坝村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300人,加上配套行业,解决了800多人就业。焦建鹏介绍,全村近年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亿元,村里年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近7000元。
       4号民宿的主人焦炳兰笑逐颜开:“咱龙王坝人过去穷,只能出去打工,现在都回来挣钱了。”(责编:雪儿)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