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发布 > 正文 >

发展蓝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用有多大

2021-03-24 14:51来源: 学习时报编辑:雪儿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碳达峰和碳中和也是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除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一途径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着力增加碳汇。生态系统增加碳汇的路径主要有陆地碳汇和海洋碳汇,分别也称“绿碳”与“蓝碳”。绿碳是陆地植树造林增加的碳汇;蓝碳是海洋、海岸带、河口、湿地内生物固碳、储碳增加的碳汇。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其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因此蓝碳从数量和效率上都更具优势。近几年,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文件中都对发展蓝碳作出部署,并相继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和“全球蓝碳十年倡议”,提倡充分发挥蓝碳的作用。在碳中和目标这一刚性约束下,蓝碳提供了可充分挖掘的“去碳空间”。加快发展蓝碳,须对其做好资源产业化、功能显性化、服务市场化和合作国际化这“四化”工作。
  充分重视蓝碳存量,促进蓝碳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蓝碳的碳汇产业和碳循环产业,不仅促进蓝碳资源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步实现,还有利于进一步延长固碳周期,扩大蓝碳产品供给。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同时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之首,具有得天独厚的蓝碳优势。但海岸带日益增加的开发活动,使蓝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一旦蓝碳生态遭到破坏,封存于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就被释放到空气中,导致温室气体的总量增加。据统计测算,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超过80%的海草床和40%的红树林消失。虽然近几年海洋生态大为好转,但滨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上的退化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推动蓝碳产业化,可以为蓝碳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经济支撑,进而推进海岸带修复和绿色海堤建设,构筑蓝碳发展的生态屏障。围绕海洋碳汇的生产、开发与贸易健全产业链条,也有利于海洋养殖业发展,促进海底森林、海上平台和岸基配套和上层藻类养殖、中层贝类养殖、下层腐食性生物养殖为一体的海水立体综合养殖,推进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释放我国蓝碳资源的巨大潜力,有效增加蓝色碳汇,实现“绿色生态”与“蓝色经济”同促进、共发展。
  加强蓝碳计量标准体系研究,助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将蓝碳的生态固碳、储碳功能通过一定的计量评估手段,使其发挥“碳中和”作用显性化的基础。目前国际上对蓝碳的测量评估还缺乏统一完备的计量标准,而计量标准的缺失阻碍蓝碳市场的建立和海洋碳汇交易的开展,进而制约蓝碳的进一步开发。我国是蓝碳资源大国,有优势也有必要将蓝碳的无形功能转变为有形化、隐性功能转变为显性化,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为此,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研究的支持,建设蓝碳研究网络和多类型的研发平台,深刻理解蓝碳的特点和固碳机制,明确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增汇途径和评估方法。建立蓝碳发展技术措施库,形成海洋碳汇发展重点关键技术目录,加大对海洋碳汇重点关键技术的投入和技术攻关,促进研究数据共享。组建蓝碳核算核查专业机构,进一步加强蓝碳调查测算,建立海洋生物和海洋养殖,特别是海洋牧场、海洋多层次立体综合养殖的碳汇收支计量体系,从而率先形成完备的关于蓝碳项目的监测、报告、核查标准和评估规程。
  率先探索蓝碳交易,支持蓝碳生态服务市场化。《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实施,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进行了规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加速推进,以期达到与股票、债券、外汇、商品一样的重要市场之目的。目前,我国的碳汇交易多以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林业碳汇的形式出现,蓝碳交易工作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行业规范相对缺乏,蓝碳市场还未形成。而蓝碳纳入碳汇交易,可以进一步激发国内碳汇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碳汇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把蓝碳交易作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既有的森林、草原生态补偿与碳汇交易基础上,把陆海生态补偿和海洋碳汇交易纳入碳交易市场范畴。在环渤海、黄海、长三角、珠三角等蓝碳资源丰富的地区,选择试点城市率先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示范,明晰产权归属、健全交易模式,推动蓝碳资源的市场化进程。同时支持蓝碳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的发展,探索蓝碳期货、期权和蓝碳资产跨境转让,积极开发更多的蓝碳金融产品及交易服务市场。
  积极开展蓝碳外交,推动蓝碳生态合作国际化。积极开展蓝碳国际合作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担当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影响力,展现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力。目前,全球蓝碳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标准和碳汇市场建设方面急需推进。作为蓝碳发展的倡导者,我国可积极拓展蓝碳多层次的双边、多边合作,完善国际社会的蓝碳合作机制。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建立区域性蓝碳协同创新平台,开展蓝碳环境监测、蓝碳数据收集、蓝碳科学研究等领域合作。定期召开蓝碳主题论坛,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同时与相关国家设立蓝碳示范合作项目,推广我国在发展蓝碳方面的标准、技术和经验,加快推进国内蓝碳标准走出去。延伸蓝碳产业链,积极推动设立国际统一的蓝碳测量、交易、关税标准,建设国际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增强蓝碳增汇效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共同推动全球蓝碳资源产业化发展。作者:朱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