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科技 > 正文 >

5·22特别报道|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山地生态系统?

2023-05-22 15:24来源: 中国环境APP编辑:雪儿
  近年来,我国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我国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加强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何意义?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山地未来研究中心负责人许建初。
  中国环境报:山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您认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山地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地位和价值?目前保护情况如何?
  许建初:山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也是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核心区。通过一组数据可以表明:全球有25%的陆地面积是山地,在湿润地区,山地提供了30%—60%的淡水,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供了70%—95%的水资源;山地起源的20种物种提供了全球80%的粮食,全球一半人口靠山地资源而生存;山地分布着一半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85%的两栖动物。不仅如此,山地也是全球典型生态脆弱区,对全球变化十分敏感,是全球变化生态学与气候研究的前沿。
  我国是山地大国,山地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地区,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区域。此外,全球变化下的山地肩负着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安全屏障、生物资源贮备、经济增益配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战略功能。
  中国环境报:云南的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高黎贡山脉被称为“世界物种基因库”,可否介绍一下在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许建初:云南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一直以来,各方都在积极推动实现山地的可持续发展。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高黎贡山串起其中3个: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高等植物5726种及变种、动物2774种(含亚种),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260名护林员管理责任区,设立72个哨卡120条长约1000公里的野外巡护线路,持续开展武装巡护、“三项清理行动”等多项专项行动,确保保护区资源安全。
  同时,科学家与保护区管理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设立了18块植被样地、14块野生植物监测样地,11条鸟兽监测样带、1个两栖爬行类监测点。运用地理信息、视频监控、红外相机、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建立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和数据库,建立高黎贡山/独龙江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此外,保护区还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狭域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开展珍稀特有植物近地保护,实施乡土树种保育回归种植。目前已有长蕊木兰、保山茜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得到近地保护。
  中国环境报:在您参与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里?山地为人类福祉提供了什么生态服务功能?山地原住民应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
  许建初: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5月随我的藏药老师杨竞生教授进西藏入墨脱考察。考察期间,我们看到了壮观的山地垂直生态植被类型,以及复杂多样的生物多样性。
  山地不仅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文化、语言与生物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这反映在当地山民对生命的感悟、敬畏自然的文化信仰;对自然生态整体思维的宏观认识模式;自足自给、循环利用的生态化农耕方式;认识自然与生物的传统知识体系与分类管理方式;民族民间传统康养、保健、药用与医用传统知识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包括森林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鱼类、可利用的植物以及其他形式的生物多样性)的传统实践;修身养性的精神世界和农耕文化传承。
  我们使用民族生物学方法发展基于传统文化和社区生计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当地社区作为保护的主体,发掘整理传统生态知识体系,发挥民族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乡土智慧,保育与养护保护区体系之外的自然、文化与农业生态景观。
  中国环境报:下一步在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何计划?
  许建初:《山地未来行动计划》为提高山地社区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其聚焦5项原则与四大领域中的15个行动,重点关注COP15《昆明宣言》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健康与生态恢复,原住民与地方社区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参与等内容。
  在科学探索方面,我们运用生态系统途径以及跨学科研究探索山地未来。山地物种丰富,新物种有待发现,过去10年时间,我的团队在山地生态系统中发现真菌7个新目、81个新科、309个新属、2146个新种,引领了真菌物种大发现。
  科技驱动、生态富民,是山地未来概念的核心,这让我看到了山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未来,在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会致力于推行《山地未来行动计划》,通过低碳、绿色、生态、循环,构建一个全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方式,提高山地居民福祉,修复与保护生态系统,希望为全球处理人和自然提供一个全新的系统的解决方案。
  中国环境报:为什么把山地未来行动计划的第一个基地放在红河干热河谷?
  许建初:红河谷分布着亚洲最为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其生物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一直以来,红河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土壤退化较为严重。在云南,红河干热河谷这样特殊的气候可能就是个例,但放眼世界,同一纬度有很多跟红河谷类似的气候区,他们面临相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难题。随着气候变化,地区越来越热、越来越旱、越来越极端,干热是趋势。
  2018年,我们团队与红河县政府合作,建立总面积为3300亩的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创新探索干热河谷生态治理和修复,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质资源筛选,示范乔灌草立体生态修复,农林牧复合经营与生物质循环产业,进一步发掘山地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今,当地生态一天天变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这应该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重要的体现。
  我希望全球公众、科学家与决策者能更好地了解全球山地,特别是基于我国西南山地生态系统的特色生物资源、基于多元文化的乡土生态智慧以及基于山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作者:中环报记者程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