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 > 正文 >

人与自然是兄弟

2018-07-23 11:46来源: 人民网编辑:姜雪

 

    两年多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指导着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台,《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的签署,各省区市生态环境改善,贯彻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参加“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此行见到的人和事,则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普通人对长江认识的细微变化以及生态意识的点点提升。

 

    金沙江边原来是没有柳林的。这柳林,是江边干部群众数十年来植树造林的成果。在长江上游,江流并不宽阔,一下大雨就容易发洪水。有心插柳柳成林,柳林长起来,村民们发现,不仅防风防沙

 

,还能保护耕地。这几年,不仅乱砍滥伐的几乎没有了,还有很多人参与志愿植树。“环境好,生活才幸福。”

 

    中山杉它们是几年前才被引进到滇池边的捞渔河湿地。由于附近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被引入捞渔河湿地,经过中山杉的处理,降低氮磷含量再流入滇池。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环保局局长杨福顺从

 

事环保工作25年了,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粗放排污、围湖造田,到后来的污水净化、退耕还湖,再到现在的综合治理、科学施策,既是治理思路的进步,也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

 

    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怎样坚持?坚持不只是严密的法治监管、合理的产业结构,而是普通人从自发到自觉的参与保护。

 

    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水上森林,我想起在云南玉龙听到的纳西人那句话:人与自然是兄弟。我想,虽然很多人也许没有听过同样的表达,但是我们心中都有同一个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向往,也

 

怀着同一种建设美丽中国的热情。(责编: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