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环境茶座 > 正文 >

环境茶座 | 贾峰:“小事情”折射大文明,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2021-01-18 10:10来源: 环境茶座微信公众号编辑:遥城
  1月13日,第十三期环境茶座“指尖环保助力垃圾分类”成功举办。中国环境记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发布“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年度总结,并发布了社区垃圾分类通用模式和关于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建议。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贾峰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铺开,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中国老百姓关注的一大热点,也是媒体舆论场上既热门又持久的话题。从“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再到蓝天保卫战、中央环保督察、碳达峰、碳中和等,无数个生态环境类的热词在网络上和人民生活中广为传播。
  在这些热词里面,“垃圾分类”最为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因为垃圾分类的行为主体和参与者是每个老百姓、每个家庭,尤其是每天丢垃圾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做好垃圾分类就是爱护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更有利于城市的人居环境,如果成功推行,所有人都将是受益者。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3月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重要城市在2020年前后“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这几年,从上海到深圳再到北京,各地都开展了不错的垃圾分类实践。同时,国际上也有不少成功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案例,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有助于垃圾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也有助于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公众身体的健康。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广泛地开展垃圾分类、有效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对打赢打好疫情防控“持久战”具有深远意义。
  我国垃圾分类政策自实施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垃圾分类经验。其中,公众扮演了关键角色,媒体和环保社会组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新生事物,垃圾分类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比如引入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与产生量挂钩的差别化收费机制。通过实施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以经济杠杆的方式,让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减少违规现象,是降低政策实施成本,提高垃圾分类效率的解题关键。
  为协助推进46个重点城市建立垃圾分类体系的工作,2020年5月,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指导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开发了“垃圾地图”和“指尖环保——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项目。指尖环保的网友和零废弃联盟、自然之友、芜湖生态中心、合肥善水等多家环保机构和志愿者积极参与,2020年6月以来共拍摄了157个城市1400余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有图有真相”,使得大家能够进一步去了解垃圾分类的进展和成效,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推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一个生动案例。今后,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总结推广各地的有效经验,为实现更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做贡献。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也是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力抓手。“小事情”折射大文明,随着全国各城市逐步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加入垃圾分类行列,对实现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提升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具有建设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