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生态创建 > 正文 >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丽水如何做?

2024-06-14 11:02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丽水南明湖畔。张少峰摄
预留“城市风廊”的两湖公园。盛顶立摄
 
  伴随着入夏以来高温热浪等天气的来袭,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核心聚集区的城市,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关键。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全国共39个市(区)入选,浙江省丽水市榜上有名。
  据了解,试点涵盖我国超大城市到小城市的不同规模,覆盖全国七大地理分区,且发展水平、气候类型、要素禀赋等特点比较明显,在全国或省内都具有较强典型性和示范作用。
  2017年就被列入全国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丽水,这些年是如何建设的?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如何深化“晋级”?
  
  规划先行,建设“城市风廊”提升丽水气候适应能力
  
  “入选试点名单,说明丽水市有效统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已初见成效,并获得国内外高度认可。”谈及入选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胡晓红表示。
  近年来,丽水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探索绿色发展之路,高质量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先后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等重大改革试点,2023年年底,还成为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行动计划国内首批入选城市之一。
  丽水取得一系列喜人成绩的背后,源于其规划先行,提前布局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据了解,2018年,丽水市成立了适应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对于基础设施、应对能力、空间布局的源头引领作用。丽水市“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化气候变化适应工作。
  再向前追溯,早在21世纪初,丽水市就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谋划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将瓯江流域大溪段两侧规划为“城市风廊”,计划布设生态绿地,预留风道,减小建筑风阻,利用从大溪吹来的“水陆风”增强城市内外空气流通。
  两湖公园就是丽水“城市风廊”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既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给丽水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得益于丽水城市风廊、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现在城区气候优良、环境舒适。”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徐礼琼介绍:“城市风廊设在了市区的东北角,依托好溪堰,从东北向西南呈楔形,伸入城市中部,把郊区清新凉爽的空气带入到了城市内部。”
  如今,在丽水市两湖公园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记者看到,各类常绿植物和随处可见的鸟类已成了主角。漫步在湖堤上,远远便能闻到栀子花的芬芳。每天,前来这里游玩、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
  “在丽水生活多年的人应该都有体会,小时候经常觉得夏天很闷热,现在室外凉爽了很多。”正在公园散步的市民黄晶晶告诉记者,丽水还建设了很多绿道,周末会经常带着孩子去骑行、跑步,感觉空气很舒服。
  据2016年至今的气象数据显示,城市风廊规划实施以来,丽水市各主导风向上的风速都有增强趋势,这利于
  增强城区的空气流通并缓和高温天气。目前,丽水市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出现于2003年7月31日,20年来再未出现新极值。
  “我们会继续保持这个格局,在建设开发上规避城市风廊,并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让其共享性更强,让市民实实在在享受风廊带来的益处。”徐礼琼表示。
  
  先行先试,丽水已在各领域开展探索和实践
  
  城市风廊建设是丽水市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和气候韧性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丽水还有很多统筹“双碳”战略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具体举措。
  据了解,丽水市依托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发挥绿色保险对气候风险的缓释和兜底作用,制定了《丽水市巨灾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提供巨灾保额1.75亿元;落地全国首笔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保险单”质押贷款;创新推出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浙林碳汇”——亚运碳中和保单等浙丽碳汇保险系列产品。
  “我们还对茶叶、枇杷、皇菊、杨梅等农产品开展气象指数保险,对水稻、油茶类农产品,实行政策性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做到财政补贴全覆盖,并创新推出‘油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中国人民保险丽水市分公司农险部叶卫民介绍:“如对油茶,不同的生长周期赔付标准就不同,而且保费的70%由财政部门补贴。目前,我们已累计承保油茶6.2万亩,赔款达2000余万元。”
  为让敏感区块群众摆脱气候灾害威胁,减轻生态、气候负载,同时实现适应气候变化与共同富裕、脱贫攻坚相辅相成,丽水市持续实施“大搬快聚、安居富民”行动,结合地质隐患排查和生态调查,持之以恒推进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搬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扶贫异地搬迁等工作。
  “目前已实现异地搬迁、解危除险16.7万户,54.05万人。近五年来,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减少92.64%,地质灾害受威胁人数减少94.85%。”丽水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专班负责人练彦介绍,接下来,将持续推进气候敏感区生态移民搬迁,让迁出地百姓不仅远离危险区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也比原来明显提高。
  同时,丽水市还推动数字化防灾减灾建设,如以全国首批城市碳监测评估试点为契机,着手打造出市域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网络,建成“花园云”智慧协同数字平台,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7.8%。并开展瓯江流域管理数字孪生试点,建设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流域数字孪生应用场景。
  此外,在对外交流合作上,丽水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如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合作开展了“推进气候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气候适应综合机制试点合作项目”课题研究;与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合作,首发空气环境健康指数(AQHI),进一步评估空气污染、天气状况对人群健康的综合影响。
  “接下来,丽水市将继续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系列探索和实践,努力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发展格局。”胡晓红介绍,如紧密结合气候投融资,大力推动气候经济;发展气候旅游、气候适应型(逆境)农业、气候金融,并初步建立协同增效为导向的气候投融资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大领域,推动金融资源倾斜。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