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生态创建 > 正文 >

永新“两山”转化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守好山山水水,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2025-02-27 15:52来源: 编辑:张璐瑶

  位于江西西部、罗霄山脉中部的永新县,是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亦是千年古县,历史红、生态美、人文浓独具特色。

  春暖花开,走进永新,但见群山叠翠如碧玉屏风,禾水清波似银练蜿蜒;田垄间白鹭低徊,村舍旁古树参天,仿佛一幅“人在景中走,宛如画中游”的山水长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片千年人文厚土,如今正以山水作墨、生态为笔,在红色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两山”转化之答卷。

  治山理水,让生态家底更厚实

  “靠山吃山要养山,靠水吃水先护水”,这句永新人口口相传的老话,道出了当地人对待自然的朴素智慧,同时影响着一代代永新人。

  据介绍,永新曾在山区乡村发现不少明清代乡贤护林碑,刻有“禁伐令”,记载着乡民公议保护山林、禁止乱砍滥伐的规定,违者罚钱粮或祭祀谢罪。这便是永新民间自发建立的生态保护机制之一。

  永新一老者说,永新人遵循“伐木必补种”的祖训,每砍伐一棵树就会补种一株苗,确保山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先人如此保护,后人岂可忘。近年来,永新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建立“河湖长+”“林长+”机制,健全生态网格化管理制度,创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新模式,形成县、乡、村三级河长、林长联巡联察联防联治生态责任体系,全县近千名河长、林长下沉一线,带动数以万计的群众,守护着永新的山山水水。

  禾水河畔,七溪岭下,厂矿企业,工业园内,乡村田野,城镇社区……永新环保人冲在最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他们利用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全天候对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问题“把脉问诊”“对症下药”,防止生态环境质量“病变”,确保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

  截至1月底,永新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为3.0255,同比变好3.5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8%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堪比天然氧吧。

  点绿成金,把生态饭碗端得牢

  帐篷露营、山谷美食、音乐晚会……经过新一轮改造,三湾乡石口村红色研学基地设施迭代升级,丰富多彩的文旅项目吸引八方来客,迎来了一波波打卡热潮。

  石口村党支部书记邱文棋说,在全面修复废弃采石场生态的基础上,石口村融入“三湾改编”等红色经典文化,引入红色拓展竞技、AR人机互动、情景再现体验等特色产品,打造红色研学基地。

  红色文化引领,文旅深度融合,“两山”转化效果好。邱文棋介绍,该项目运营以来,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2万人(次),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

  石口村精彩蝶变,正是永新“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永新曾经也遭遇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难以两全的难题,端着‘金碗’讨饭吃。”永新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龙怡华表示,如今,永新人越来越深谙“两山”转化之道。

  在坳南乡,万亩竹林里架起了观光栈道,竹海云涛成了网红打卡地;三湾林场的伐木工转型当起护林员,林下种植的中草药成了“绿色银行”;更有能工巧匠将传统竹编技艺注入现代设计,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种风景也能生金”,让莲洲乡村民尝到绿色发展甜头:油菜花、井冈蜜柚、金丝皇菊等特色生态产业既扮靓了村庄,又鼓起了百姓腰包。“稻虾轮作”一地多用模式,让农田变成了“聚宝盆”。

  现在,永新的农家乐老板都学会了新话术:“我们炒青菜用的是山泉水,炖土鸡烧的是果木柴,吃的就是生态味,赚的就是生态钱。”

  共治共享,促绿色理念植于心

  “没想到,这么快把小区边上的荒废地块改成了小游园,出门见绿,让人心情舒畅!”家住永新县城南门老街的居民刘恩妹高兴地说,“一次‘民声半月谈’,就把我们的‘微心愿’变成了‘实景图’。”

  有事大家商,治理大家议,决策大家定。近年来,永新各地从群众的“微实事”“微心愿”入手发力,探索创立“民声半月谈”议事会机制,每隔半个月召开一次座谈会,用谈心谈话拉家常的形式,让群众的事情“有地说、有人管、有回应”。

  “‘民声半月谈’架起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通过党政群合力、县乡村联动,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彻底改,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龙怡华表示,“小小的‘口袋公园’,不仅回应了群众的呼声,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更赢得了群众的掌声。”

  建民宿就可以砍树吗?搞旅游就能乱排污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哪个部门管理噪声……从卫生保洁到环境治理,再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无论大小环保事务,只要涉及群众的,永新都会把它们拿到“民声半月谈”议事会上来一起商量,让群众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浸润式”教育,推动绿色理念入心入脑。

  “浸润式”生态环境教育,让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永新人民的共识,转化为行动自觉:“五老”人员自发组建“银发护林队”“银发巡河护水队”;中小学生积极争当“小河长”“小林长”;一支数以千计的志愿者队伍常年在一线巡山护水;一首“门前溪水清,胜过金与银;留住青山在,代代有福荫……”新民谣广为传诵,影响更多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让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正是永新书写新时代“两山”转化答卷的智慧,也是谱写美丽中国“永新篇章”的密码。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