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设备退役潮将至,市场规模有多大?
“这个市场在不断扩大,我们预计未来15年大约有1500亿元的规模。”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告诉记者。
随着国内存量风电市场规模的扩大、老旧风机服役寿命到期、“以大代小”项目的实施等,越来越多的老旧风电机组面临将被拆除的局面,其中不乏仍保持良好运行状态且蕴藏巨大价值的机组。这为循环经济领域的企业开辟了新的商业机遇。
不久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黄洁亭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循环经济助力风电行业迈向零废未来专题论坛”上介绍说:“‘十四五’期间仅内蒙古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风电场服役期满的问题,但‘十五五’期间除西藏和四川外,其他省区都将有所涉及。”
蓝海市场蕴藏巨大的红利,但在拥抱红利前,需要先疏通行业发展的堵点。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健全细则和标准 让处置“有据可依”
“新固废法(即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如实记录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信息,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可追溯、可查询。但是怎么追溯、怎么查询?因缺少针对性细则要求,导致全程追溯监控的目标难以实现。”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朱燕嵩向记者说道。
他认为,目前退役风电设备循环利用领域存在标准系统性缺失问题,包括风电机组满役后安全性评估、拟退役设备的性能检测、退役设备残值的评估和废叶片等污染防控规范等。再次,回收技术路径不清晰,关键技术待突破,能支撑产业化的技术较少。最后,实施模式不清晰,流程不完善,风险不明确。
从技术的角度看,针对退役风电设备的回收利用工作,首要任务是全面评估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回收策略,通过细致的性能评估流程,判断哪些可以延长寿命或改造升级,哪些设备因损耗严重已无法继续使用,需进行拆解以回收其可利用资源。
然而,温宗国在“循环经济助力风电行业迈向零废未来专题论坛”上介绍说:“当前,国内开展的相关工作尚显匮乏,亟须探索如何实现精准识别退役风机机组和快速低成本评估。”
据悉,其带领研究团队正致力于一项创新研究,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图像精准定位与识别,同时,结合现役机组的使用寿命和性能评估结果,构建一个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库,旨在为构建完善的退役风机回收利用体系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另外,从经济性来看,目前大多数拆解技术及资源化利用的研发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产能的提升仍有待时日。”温宗国说。
据悉,生态环境部于2024年1月发布了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将“废弃风电叶片资源化利用技术”收录其中。这将加大相关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助推行业发展。
解决“产处错位”问题 加强区域协同
退役风电设备循环利用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责任主体、复合材料处置问题、设备再制造问题、绿色拆除问题、对电池进行环保处理的问题等。
此外,温宗国告诉记者:“还要深入考虑退役风机在时间安排与空间布局上面临的挑战。”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量退役的风电设备将高度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甘肃省及辽宁省等三北地区。这种高度集中的分布形态凸显出一个显著问题,即这些地区的退役风机叶片及其他相关废弃物处置产业尚处于起步状态。具体而言,退役风机叶片产出量较高的区域,其处置能力却相对薄弱,形成了明显的空间不匹配现象。除此之外,明确责任主体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当前,产生废弃物的单位主要是各大电力集团及省级能源集团,而具备回收利用能力的企业则多为风电设备制造商。
温宗国认为,这就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即退役风机及其部件在退役后应如何妥善处置?若处置链条不畅,无疑将成为制约整个风电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从全局视角出发,必须将退役风机的处理视为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规划与考量。
朱燕嵩告诉记者:“退役风电设备废源不集中的现象也制约了产业化落地。”
他介绍说,目前,风电场升级改造仍处于政策引导阶段,还未形成大规模退役的局面。同时,存量老旧风电场涉及 “地域”“时间”“产权”三个因素,产业布局前应做好详实的调研。
以河北省叶片回收产业为例,根据存量风电场估算,2025年至2040年,张家口市叶片下线量为16.8万吨、承德市下线6.9万吨、邯郸市下线3000吨、保定市下线2000吨、廊坊市仅下线1000吨,区域差异明显,产业化布局应科学调研理性分析。
对此,温宗国认为要因地制宜。“我们发现有很多项目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和需求来定。在一些地区,退役风电设备很分散,单独去建处置项目规模很小,可以探索组建综合产业园区,从国家层面部署一些区域重点项目,进行区域协同处置。”
打通“最后一公里” 应用和市场是关键
中国能建集团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建装备)北方区域总经理杨连涛告诉记者:“目前,退役风光设备循环利用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出台,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过去,风电设备复合材料的处置方式多是焚烧、堆砌、掩埋等。目前,参与的企业致力于进行高值化利用,路径百花齐放,但受制于处置成本高等因素,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企业盈利还有一定的困难。”
据悉,中能建装备与龙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津节能)在退役风机叶片循环利用方面开展了合作。中能建装备承接的浙江温州三澳核电项目、滨海电厂项目、唐山曹妃甸商建、中建八局承接的集控中心等项目采用了龙津节能的建筑模板。
龙津节能总经理张国鹏介绍说,每减少一万吨退役风机叶片焚烧和掩埋会减少几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叶片做成模板又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还有固碳作用。作为一种绿色建材,龙津模板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可循环使用,与其所替代的其他类型模板相比也具有性能优势。
此外,对标其他建筑模板,龙津节能的建筑模板的分摊价格为1.7元/张/次,其可以替代的中空塑料建筑模板的分摊价格为2.2元/张/次、PVC夹心建筑模板的分摊价格是8.7元/张/次,而木质建筑模板会大量耗费木材。
“基于前期的大量投入,龙津节能的退役风机叶片循环利用产品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但未来有望实现盈利。”张国鹏说。
杨连涛告诉记者:“随着新能源设备退役潮的到来,我们都看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中,应用和市场是关键。中能建装备对新能源固废循环产业的布局主要在三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多点布局,项目可以复制。资源化利用产品可以依托中国能建集团内部巨大的建筑市场进行销售。”这为像龙津节能这样的循环利用产品研发企业提供了市场需求。
除了叶片资源化利用市场外,风电设备退役将为相关领域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国产化替代市场。
黄洁亭介绍说,随着风电相关产业国产化率的快速提高,风电机组服役期满的主要制造商已由外企逐渐过渡到国内厂家。2025年,服役期满的风电机组的主机厂家多为外企,但是到2030年,服役期满的风电机组的主机厂家多为国内厂家,且这些厂家的集中度较“十四五”时期更高。此外,绿色拆除市场、风电场安全评估市场、培育检测认证市场、生态修复市场等都将为相关企业提供大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