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鸟蛛——智利火玫瑰。
“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生活在19世纪末的普罗旺斯。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可以整天跟在一位老人身后,借自己明亮的眼睛帮助他观察昆虫的生活……”
很多年前,王禹在朋友圈记录下这段话。文中“19世纪末的老人”是指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的作者,被称为“昆虫界的荷马”。
无疑,法布尔是王禹的偶像。很多年后,王禹也成为一名昆虫观察者,他在家里打造了一座“昆虫王国”,长期饲养、观察、记录近百种昆虫。
最近,王禹加入在浙江省湖州市率先启动的“自然伙伴计划”,成为一名“自然讲者”,用多年所学为公众打开了一扇自然之门,引领他们发现自然之美,将热爱自然转化为守护自然的力量。
初遇:与昆虫结缘,从蜘蛛开始
这是一只毛茸茸的捕鸟蛛——智利火玫瑰,此刻,它正安静地躺在生态箱中,箱中有湿润的椰土、小块的树皮和一段朽木。
“你看,它全身的绒毛都是红色的,性格很温顺。”在王禹家中,有一间单独的房间,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只生态箱,箱子里生活着他的“昆虫朋友”。
“大多数人认为蜘蛛有毒,很可怕,其实多数蜘蛛毒性很低,对人基本没有影响。”在王禹的视角下,蜘蛛是建筑大师,也是时尚大师,蛛网是一件绝美的艺术品。
他说,与昆虫结缘,从蜘蛛开始。
七八岁时,王禹邂逅法布尔的《昆虫记》,对书中描写的各类昆虫产生了浓厚兴趣。彼时,住在农村老房子里,最容易找到檐下墙角的大腹园蛛。
“吐丝结网简直如行云流水一般,有时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回忆起童年蹲墙角看蜘蛛的日子,王禹至今历历在目,他笑言,小学作文里,大腹园蛛是“常客”,这大概就是最初的观察笔记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对昆虫的热爱丝毫未减。考大学时,昆虫学是王禹的第一志愿,但遗憾错过。于是他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他说,园林是昆虫的栖息地。
这座位于泰山脚下的大学,仿佛一座“昆虫宝库”,让王禹接触到了更多“朋友”。“大学时,我参加了学校的‘化蝶工作室’社团,野采、做标本、科普是三大任务。”
还软、展翅、阴干……至今,蝴蝶标本制作流程还烂熟于心,据王禹回忆,大学期间,蝴蝶标本制作了不下200个。“比如柑橘凤蝶的幼虫,触碰时,它的头上会伸出两根红色的臭腺。”从大二开始,他和社团成员们时常带着蝴蝶标本在校园摆摊,向同学科普蝴蝶的故事。
养成:系统学习昆虫学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自然疗愈的手段,每当我心情不好时,就去爬爬山、看看虫子。”王禹说。
读研时他系统学习了昆虫学。2016年,王禹被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录取。
为研究外来入侵物种红棕象甲的分布和防治,他曾多次往返海南、广东等地野采,他提出从生物“顺风车现象”入手,通过研究红棕象甲身上的寄生螨探寻防治手段。
“研究生阶段,一切奔着项目去。”王禹坦言,直到如今,他依然坚持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项目化的自然科普教育。
在王禹的“昆虫王国”,养着300多只鼠妇,也就是俗称的“西瓜虫”。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原来印象中黑乎乎、一碰就卷成团的小虫子,竟有如此众多的品种,比如,白底黑点的“奶牛鼠妇”、黑白条纹的“斑马鼠妇”、长着黑色“眼睛”的“熊猫鼠妇”……
“昆虫和我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命形式,当你俯下身去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与众不同。”对着一屋子昆虫,王禹感慨道,这些年从昆虫身上学到很多,也为他带来很多纯粹的快乐。
如在昆虫的世界里,因为警戒色很好用,一些虫子会拟态,通过模仿具有攻击性的物种的警戒色,来吓走掠食者。每年春天,王禹都会去公园里观察蜜蜂采蜜。“你知道吗?这里头有一半以上都是各种‘苍蝇’伪装的,比如常见的‘食蚜蝇’。”
这两年,这项观察活动中,王禹有了伴儿。“谈恋爱那会儿,最多的活动是爬山看虫子。”妻子小陆笑言,受王禹影响,她也对昆虫产生了兴趣,比如香樟树干上的圆形壳是黄刺蛾作的茧,这些都是以往从未注意过的。
当被问及家里养着那么多虫子,还有满地的泥土、树皮和木头,会不会有怨言时,王禹在一旁骄傲地说:“她可支持了。”不仅如此,有空时,小陆还会为王禹整理观察笔记。
科普:讲好昆虫的故事
“蜻蜓在产卵时,会将卵一个个地附着在水生植物或浮萍上,这就是‘蜻蜓点水’。”最近,一场名为“奇妙昆虫在哪里”的自然教育课在湖师附小幸福里校区的小池塘边开讲。
毕业后,王禹一直从事水生态相关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开设自然教育课堂,有体系地设计与昆虫相关的自然科普课程。在附小这堂自然教育课上,除了科普“蜻蜓点水”现象外,王禹还带来了自己饲养的小昆虫。
“啊……”当他拿出一只中国扁锹甲时,同学们都大声尖叫起来。
“它们平时以吃果泥为主,没有毒,大家可以试着摸一摸……”王禹一边介绍,一边让同学们摊开掌心,试着触摸小虫子。
在王禹看来,开展昆虫科普的关键在于“不害怕它”。“不少孩子受家长影响,觉得虫子有毒、会咬人。”王禹说,其实大多昆虫是无毒的,他在做开展昆虫科普时,会让孩子认识它们、亲近它们、触摸它们,进而保护它们。
侯奕萱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课程结束后,她已经能勇敢地将甲虫放在掌心。“这是我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它的两只角是用来和其他公虫决斗的。”她说,课上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下次要去大自然中找它们。
最近,湖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自然伙伴计划”,倡导和推动相关机构和伙伴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王禹成为其中一名“自然讲者”。
在他看来,作为“自然讲者”,就是要讲好昆虫的故事。“这些年,湖州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除了要宣传好稀有动植物保护外,更多普通动植物也需要被认识、关注和保护。”
为开展好昆虫科普,王禹陆续带领志愿者设计了“寻找石头下的小精灵”“树洞里的秘密”等10余项活动,已吸引数千名公众参与。
“每一只虫子从你眼前经过,都有属于它的故事。”王禹认为,持续讲好这些故事,是“自然讲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