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徐圩外海,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会同江苏省连云港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以下简称三基调查)海湾精细化调查。
“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是重要国情调查,是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可以全面准确掌握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我们按照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开展本次调查,并借此契机锤炼队伍,全面提升全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能力。”省中心副主任赵永刚表示。
海上监测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精细活
为扎实做好三基调查工作,省中心外部联合沿海三市驻市环境监测中心,内部跨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第一时间组成工作专班,从方案编制、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数据审核与报送等各环节严格把控,开展全员技术培训和全流程质量控制,对采测单位间的协调和运行进行通关模拟并建立联络机制,全面保障调查任务顺利完成。
“现场监测是三基调查的重要环节。”赵永刚向记者介绍,考虑到出海时机稍纵即逝,每个监测人员都会在细节上提前做足准备,尽量减少海上驻泊时间。
部分点位水位较浅,大船无法靠近监测,为满足500米范围内采样要求,只能采用小艇采样。“有一个位于长江干流北支的监测点位,水位比较浅,附近还有造桥施工项目,我们的‘中国环监苏001号’监测船无法到达,只能乘小艇前往,往返大约需要3个小时。”江苏省连云港环境监测中心的于爱琛参加了2023年夏季航次上海浙北海域三基调查任务,有次在前往点位的途中,遇到了小艇抛锚的问题,“当时挺狼狈的,但幸运的是潮水正好把我们推到了采样位置,顺利完成了采样工作。”
海上监测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精细活。取水、抽滤、灌装、滴定、萃取,这些在陆地上的寻常操作,在风大浪急、潮流复杂的海面环境下却会异常艰难。
“由于行船过程中颠簸不断,许多玻璃仪器都存在破碎风险,比如萃取工作用到的分液漏斗。”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沈清介绍,配套携带的仪器支架底部结构较窄,重心太高,其稳定性难以应对海面复杂环境。为此,他们专门咨询了省中心专家意见,将支架固定在桌面与墙面夹角处,保证了稳定性,有力支撑了萃取工作的顺利进行。
颠簸的船体对监测人员的身体和意志力是一大考验。外业工作人员要在恶劣海况、身体不适的同时,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开展样品采集、前处理、检测和记录等监测工作。“低头工作,很容易晕船。但手头的工作不能耽误,只能休息一会儿就抓紧开始。”江苏省盐城环境监测中心吴亚康说,大家几乎把各种“防晕眩”的偏方都尝试了一遍。
晕船、长时间航行颠簸、夏季高温暴晒……来自省中心和沿海三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三个季节的海上现场监测工作,海上作业时间近40天,总航程近3000海里,监测质量达到100%。
首次大规模开展海洋新污染物监测
海上监测作业艰难,实验室分析工作同样充满挑战。新污染物调查监测是三基调查的重点、难点工作。纳入分析的12类新污染物,检测分析难度大且部分指标尚无标准规范。省中心凭借在新污染物检测分析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除中国科学院、部属业务科研单位之外,全国参与此项工作的三家省级监测中心之一。
为了满足三基调查的质控需求,省中心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攻坚组,结合现有新污染物项目CMA资质认定能力,针对全氟化合物、内分泌干扰物、短链氯化石蜡、得克隆等非标方法开展了方法确认研究;针对酞酸酯、有机氯农药、多溴联苯醚等标准方法进行了方法性能提升研究。
“这是首次大规模开展海洋新污染物监测,在监测工作开展前,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目的方法开发、优化、验证以及三基办组织开展的新污染物监测能力验证考核任务。”省中心周超凡表示 ,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帮助承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等区域海水、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的新污染物、微塑料的分析测试工作,全年共完成分析新污染物样品总计约2200个,出具数据约1.8万个。
目前,由省中心牵头承担的三基调查任务中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工作已全部完成,监测数据已通过审核上报。
本次调查工作,获取了全面详实的长三角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本底资料,通过系统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海洋生态环境跨区域联保共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未来,他们将继续以“细、实、严、勤、精”的工作作风,全力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