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人民的母亲河,流经太原市188公里。
近日,被誉为“活体水质检测器”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悄然出现在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汾河太原段,吸引大批市民前来观赏。记者站在宛若“蒙山晓月”一般的南中环桥上极目远眺,只见汾河两岸郁郁葱葱,清凌凌河面上波光粼粼、候鸟蹁跹,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短短几年间,太原市昔日的“臭水河”缘何今日变为“城市会客厅”?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太原市有关职能部门和沿汾企业。
从“同流合污”到“各行其道”
长期以来,太原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城市,城市雨污水管线功能不健全。每当汛期来临,生活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排,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而雨水排入污水管后,又会使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导致污水冒溢,给汾河太原段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造成极大困扰。
加快老城区雨污分流节点改造工程,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是当前太原市改善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之举。
为有效解决雨水和污水“同流合污”问题,今年以来,太原市以“改造一点,见效一片”为目标,分3批实施47个雨水系统1398个市政道路雨污水混接节点改造,通过铺设管道、封堵污水源头等措施,集中解决一批雨污合流、雨污混接错接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汛期排涝能力。
在万柏林区前进路雨污混接节点改造现场,只见道路两边围着施工安全挡板、竖着警示标语牌,各种施工机械穿梭忙碌,建设人员正在沟槽内重新铺设新的雨水管道,待修复工作完成后,将进行沟壑回填并修复路面……全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推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6月底,19个系统947个混接节点已开工,已完成改造135个。城六区、开发区实施1227个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已完成改造106个,2025年6月底前完工。
此外,太原市正在对18个区域性泵站进行改造,15个泵站已采取措施,将污水抽排、截流至污水管网,其余3个正在进行管网改造中。
从“缺水之忧”到“纾困企业”
太原市作为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的一半,全国的十二分之一。
为有效破解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太原市将城市生态治理产业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机衔接,积极探索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的新途径,释放水动力、做活水文章、答好生态卷。
自2020年以来,太原市基本实现对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截至目前,建成区共有生活污水处理厂7座,总处理规模147万吨/日(含7万吨/日的夏季应急处理能力),处理后的达标尾水约110万吨排入汾河,有助于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
走进太原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环顾四周,处处鸟语花香,一点看不到水的踪迹。
“厂区地面以下,建有5个水池,目前存有4种水质的水。公司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把再生水按不同标准进行处理后,输送给客户。”太原市再生水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海英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个再生水综合利用基地主要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让再生水的氯离子浓度低于10.5mg/L、溶解性固体总量低于65mg/L,可满足一些企业高品质工业用水需求。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尾水”,在基地被深度处理成堪比纯净水的一级除盐水,每年可产生2100万吨高品质的再生水,通过20公里长的再生水管线,直供清徐经济开发区、交城经济开发区的工业企业以及清徐环卫产业园项目以及万水物贸园区供水、供热项目等。
山西三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太原清徐经济开发区,“喝上”了太原市再生水利用示范基地的再生水。“公司去年9月开始使用再生水,目前日回用量1000余吨。”该公司化水车间主任白蓉兴致勃勃介绍,“从管网过来的再生水,经过化水车间处理,进入除氧器送往余热发电锅炉使用,发电锅炉排出的再生水全部送往炭黑生产车间回用。”
相比地表水,再生水的好处还真不少:再生水的水质较好,杂质较少,所需的杀菌剂等药剂使用量大大降低,节约了50%的生产成本;减少了设备清洗次数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利用了水资源,总体回收率较之前提高了68%左右,公司用水成本下降了30%。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缺水之忧”,更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自2016年以来,太原市累计铺设再生水管网164公里,建成加压泵站3座和深度处理厂1座,全市规模化使用再生水的工程基础已基本具备。由此可见,曾经又黑又臭的废水已经成为太原市稳定的第二水源。
通过水源补充、水量控制、生态重建、水质优化、景观塑造、文脉串联,太原市再生水将助力九河复流,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健康城市水系,同时满足周边公园、植物园、森林公园等绿化和城市杂用等用水需求。
从“漫天排查”到“精准定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市聚焦“一泓清水入黄河”战略,抓紧抓实抓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各项工作。2020年,汾河太原段彻底告别劣Ⅴ类水体,2022年、2023年6个国考断面连续两年优良水体达标率为100%。2024年,太原市全力推进52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预估总投资约231亿元。
太榆退水渠综合治理作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重点项目,全长19公里,涉及沿河19个村庄,共有31个各类排水口。
记者了解到,要完成太榆退水渠综合治理,首先要对症下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摸清沿河污染源的“家底”,以便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从2023年初开始,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大规模应用无人机监控污染源,并结合人工水质监测的环境响应体系。
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太榆退水渠沿线布置了11台无人机,每天早晚各6次不定时对河道进行自动巡航。任何一处的排污,都会因水温的不同,被红外相机清晰地记录下来。另外,实时探测水质数据的无人艇和探测涵洞水质状况的机器人,也被运用到水质监测中。而需要更精准数据时,水样则被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人工比对检测。
“无人机在天上看着,无人艇在水里测着,机器人在洞里探着,我们将现代科技手段的快速高效与传统人工检测的精准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太榆退水渠和其他水体的24小时监控,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让污染源头无处遁形。”太原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科科长张永强告诉记者,过去要确定一个污染源具体位置和排污状况,执法人员“漫天摸排”需要一天甚至几天,如今只需几分钟,无人机便能飞抵监测点位,从而实现了污染源的“精准定向”,大大提升了环境巡查效率和精准治污效能。
截至目前,全市52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项目中,已开工41个,开工率78.85%;开工项目中已完工16个,完工率为30.77%。其中,太榆退水渠沿线水污染治理项目已实现主线顺利通水,小店区农村生活污水全部统一纳入城市污水管网集中处理,不仅改变太原南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降低了小店区财政负担,减少污水处理站每年运营维护费用。
今年以来,太原市通过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加强“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建设调度通报,开展地表水生态补偿考核(试行),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和黑臭水体整治,健全完善汛期水质管控机制,加快开展水质天眼系统建设……汾河太原段水环境质量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2024年上半年,太原市地表水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
“过去的汾河太原段‘无水则干,有水皆污’。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如今大变样了。”在太原生活了60多年的张为民老人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