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水中落叶。陈永建摄
清清的河水点缀着城市的韵美,良好的河湖生态,成为海上花园城市——浙江省舟山市最靓丽的底色。
2023年是浙江省全面推行河长制10周年。2023年8月,浙江省发布全域建设幸福河湖五年行动,系统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富民、河湖管理改革攻坚五大行动,打造“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幸福河湖。
去年以来,舟山市立足海岛实际,一以贯之实施河长制,对标对表全面深化,积极探索水生态改善、水文化培育、水产业富民融合发展新路径,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文章。
深化系统治理,描绘水生态画卷
在金塘镇老大河山潭片区,河道两岸的游步道,已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不仅水质变好了,绿化也变美了。”王先生说。
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今年,舟山市水利局实施了定海中心片区河道、金塘镇老大河山潭片区游步道等5项农村水系整治民生实事工程,开展生态河道构建、区域水域环境提升以及亲水节点等,推动河湖水环境面貌大变样。
近年来,舟山市高度重视幸福河湖全域建设工作,舟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总河长,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运行机制,制定发布实施了《舟山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与此同时,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化清单化、科学编制幸福河湖建设“一县一规划”“双管齐下”,效果立竿见影。
今年以来,舟山市已统筹投入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提前超额完成农村水系治理、滨水绿道、水库除险加固、单村水站4项省定任务。为切实找准问题,水利部门还举办“一河(湖)一策”方案审查会,细化项目措施、完善责任体系等,以确保“一河(湖)一策”落地生根。
今年6月,2024年第1号总河长令发布,重点开展“河湖长制守护河湖安全”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堆乱建乱占妨碍河道行洪、影响河湖健康、侵占河湖水域等违法违规问题。这场持续到今年11月底的全市行动,将1152条(个)河湖列入排查范围,以更高站位、更严要求强化河湖治理管护。各县(区)、功能区还把此次专项行动作为河湖长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
除了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进,幸福河湖亦有诸多“守护者”。
一方面,贯通“河长在线”监管平台,依靠数字赋能高效管水,打造“智慧河湖管理”场景应用,以河湖水质监测、治理为牵引,运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多方数据集成至监管平台,构建河湖全过程监督管理场景。今年以来,已在线发现问题2622个,整改问题2604个,整改率达99.3%。
另一方面,强化“河湖长制+”协作机制,协同作战全域护水,落实“河长制+警长制”,全市403条(个)河湖全部落实河湖警长。壮大“民间河长”体系,在成为官方“河长”重要补充力量的同时,激发群众护河热情。目前,已聘任“民间河长”5218人,组成23支“舟山市护河志愿者团队”。
优化路径融合,擦亮水文化底色
在六横佛渡,小盐外海塘的彩绘防浪墙、景观堤顶、绿化背坡、游步道,改变了人们对海塘的原有认知。海塘安澜项目不仅作为防洪工程保护城市安全,还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舟山市在水利建设中充分融入人文历史、生态旅游、交通设施等元素,探索构建“水利+生态”“水利+文化”“水利+交通”“水利+旅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景观廊道、慢行空间、绿道串联,构建起一个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同时,在“水利+”理念的指引下,海塘安澜设计注重与周边景观有机结合,打造生态舒适的滨海绿道景观带,协同推进区域生态、交通、文旅等一体化建设,海塘安澜项目从“防御线”升级成“共富带”。
定海区五山水利工程,是探索构建“水利+”新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入选2023年浙江省河湖长制工作典型案例,被浙江省领导点赞为人文景观、生态建设等多元融合的经典之作。
“之前,由于定海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区防洪排涝短板、痛点屡屡显现。”定海区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李哲介绍,自2020年起,定海区决心实施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五山水利工程),用3年时间进一步提升主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如今,定海区将五山水利工程成功打造成浙江省水利建设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五山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建工作。目前,五山水利风景区已通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复核,即将迎来水利部评测。景区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650万人(次)。
根据相关计划安排,目前,定海区已构思“一轴双廊两带、一核两心十廊道”的总体布局。目标是以东海百里文廊为枝干,十大乐水生态廊道为脉络,安全有序释放水域空间,不断丰富房车营地、草坪木屋、集装箱民宿、烧烤野餐等旅游业态,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省首批全域幸福河湖示范县。
与此同时,舟山市依托河道、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积极推进城区滨水口袋公园建设,通过打造文化廊道、滨水廊亭等水文化景观,全面提升沿河绿植花卉、慢行步道、园林小品、休憩座椅等便民设施,在家门口为居民游客打造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美丽河湖“亲水圈”。
2023年以来,舟山市新增滨海临水休闲绿道35公里、高品质水美乡村12个、亲水节点17个,城乡“亲水圈”覆盖率达87.3%,并在高德导航首批上线亲水点位18个,为群众提供亲水、乐水、戏水休闲空间。
打通转化通道,激活水岸经济新动能
近日,位于定海区东海百里文廊云顶仙乡的酒缸潭步道全新开放,近200名徒步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打卡。作为东海百里文廊的又一新景点,酒缸潭步道沿途风景秀丽,植被茂盛,空气清新宜人。下一步,步道还将植入茶咖等休闲业态,同时推出相关研学活动。
高质量建设全域幸福河湖,就是要推动河湖治理从水安全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多维度系统治理升级。
今年以来,舟山市积极打造水旅融合路线,结合河湖地理特性、产业特点及地方人文元素,融入幸福河湖理念,将池塘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因地制宜引导生态观光、露营民宿、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
“为了一条河,爱上一个村,恋上一座城”,这是定海提出的全新“水利+”文旅模式。今年,定海区重点实施城区东西两翼防洪薄弱提升工程(五山水利二期)、定海区城西水美乡村建设工程(东海百里文廊共富田园工程)、盐仓大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打造“城市大休闲,乡村微度假”产业布局,努力构建文旅发展新模式。
比如,定海区以盐仓大河为共富轴,结合东海文廊、东海云廊及十大水系片区形成“一轴两廊十乐水”的总体布局,构建乡村水旅融合旅游体系,开放以来已吸引游客超1000余万人(次)。
放眼至全市,依托省级美丽河湖和水美乡镇建设,舟山市不断激活水岸经济新动能,沿河因地制宜发展咖啡店、非遗手作、烧烤集市等业态,盘活“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将美丽河湖的“生态颜值”转化为“共富价值”。觅林古树园、叉河水库古樟驿、马岙河边稻田咖啡成为新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