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中国 > 蓝天 > 正文 >

洱海治理初现成效

2018-11-27 14:12来源: 中国新闻网编辑:雪儿

  洱海湖区里尤其是从9月份以来总磷浓度较历史同期有所下降,这也说明截污治污的工作发挥了一定效果。”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长王欣泽说

  洱海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洱海流域内人口不断增长,人类生产生活对湖体的侵蚀以及流域污染日益加重。多年来洱海水质在Ⅱ—Ⅲ类之间波动,特别是2016年水质下降,全年5个月为Ⅱ类、7个月为Ⅲ类。

  2016年1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的决策部署。2017年1月,大理州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实施“七大行动”,其中包括:划定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开展餐饮客栈服务业违规经营整治等。

  经过近两年时间,洱海治理初见成效: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日前正式反馈,2018年11月份洱海湖心断面水质为Ⅱ类,这是自2015年以来洱海首次实现11月份水质为Ⅱ类。

  谈到洱海近两年来的变化,在双廊开了三年客栈的本地村民杨开秀喜上眉梢。虽然时值旅游淡季,双廊街头游人不多,但是对于未来杨开秀充满了信心,“只要我们洱海依然那么美,就不愁生意。”

  而且“洱海像一面镜子。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都会在湖泊的水质指标、生态指标上得以体现。这面镜子映照的,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和行为方式。”王欣泽介绍,今年洱海水质的整体情况相较前两年来说,是有向好方向改善趋势的。

  “如果12月份我们仍然是Ⅱ类水的话,可能比2017年还能多一个月的Ⅱ类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转变。”王欣泽说,“洱海湖区里尤其是从9月份以来总磷浓度较历史同期有所下降,这也说明截污治污的工作发挥了一定效果。”

  但王欣泽坦言,Ⅱ类水的达到,并不意味着洱海生态或者说水质拐点的到来,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