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消息,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与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下称《意见》)。在最高检1月22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最高检、生态环境部、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相关情况作了说明。
不片面追求办案数量规模和办案效果统计数据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指出,公益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在研究制定《意见》过程中,主要坚持问题导向、协作共赢、规范执法三项原则。这些都需要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完善顶层设计,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多方联动破解难题。
胡卫列表示,在起草文件过程中,最高检多次征求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的意见建议,并就重点问题、重点事项进行反复磋商,通过真诚沟通达成一致共识。“坚持协作共赢原则,《意见》的具体内容上,也充分体现了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
此次出台的《意见》,不仅明确了行政执法机关履职尽责的标准和应诉的有关规定,更多的是对检察机关司法办案相关流程进行了规范,比如线索移送、立案管辖、调查取证、诉前程序等。对此,胡卫列表示,这些都体现了严格规范司法的要求。在办案中更加注重办案的质量和监督的精准性,不片面追求办案数量规模和办案效果统计数据。
为检察机关提供大量案件线索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检察机关积极、全面参与,融入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环境司法的支持、监督、保障功能。检察公益诉讼是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与最高检协作日益密切,在国家层面逐步实现无缝对接。双方通过共同完善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构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共同推进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等,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据别涛介绍,在配合检察机关做好环境公益诉讼工作中,生态环境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执法。2018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8.6万件,罚款数额152.8亿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为检察机关提供了大量案件线索。
2018年11月,最高检和生态环境部签署了互派干部合作协议,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检察机关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建立健全鉴定管理机制方面,生态环境部也为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中生态环境司法鉴定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