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在鲁西南个别区县发现当地一些地势低洼地方的麦田里积水严重,有的地方水汪汪一片,如同水田一般。这些区县大部分耕地都用来轮种水稻和小麦,沟渠里存水过多,在水稻栽种季节没问题,但在小麦栽种期间却行不通。麦田泡水时间一长,小麦就会枯萎甚至死亡。
为什么麦田变“水田”却放任不管?据了解,这些沟渠水氨氮、总磷等指标超过地表水体Ⅴ类标准,如果排放到附近的河里,将影响国控、省控断面的水质。因此,当地政府将这些水一堵了之,造成了水漫麦田的局面。然而,这些被封堵到沟渠里的水,往往等到每年汛期大雨过后再开闸放水,将其全部排放到河里,照样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水质严重超标,对环境的危害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调查发现,造成当地水质超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作物施肥不当。目前,在水稻、小麦种植过程中,当地农民大多采用以速效化肥为主的传统模式施肥,不仅会导致土壤地力持续下降,还会使大量未经充分利用的氮、磷随退水流失到周边水体环境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二是生活污水混入。附近村庄里的生活污水大多没有实行雨污分流,而是直接外排环境,造成大量生活污水混入麦田沟渠里,进一步恶化了水质。
三是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滞后。这些地方湿地面积偏小,沟渠内的水生植物偏少,难以发挥水生植物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的作用,达不到有效降解污染物质、净化水体的效果。
要解决麦田变“水田”问题,当务之急是降低水位。可以使用移动式污水处理设施将部分沟渠水处理达标后外排环境,或将多余的水抽到上游无水的沟渠内暂时封堵。要从长远角度根治这一问题,还需从3个方面着手。
源头减量,使用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意识,推广使用功能性肥料、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调理剂等绿色高效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研究建立农田水肥利用高效化的灌排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完善灌排体系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环保。
过程控制,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鼓励引导当地农民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工程,推广稻虾、稻蟹、稻鳅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改善农田退水水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可通过举办培训班、送技术上门等方式,解决农民“有想法、没办法”的问题。
终端治理,改善净化水质。当地政府要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实施雨污分流,抓好农村污水处理。要与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部委日前联合推行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搞好衔接,做好循环利用的文章。同时,要加快湿地系统建设。按照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的原则,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湿地系统,充分利用现在沟渠,建设生态沟渠、净化塘、小湿地群等,延长稻田退水停留时间,吸纳稻田退水中氮磷以及水体中残留农药,从根本上改善净化水质。作者:徐立文
麦田为何变“水田”?
2021-02-09 16:38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 下一篇:新购柴油车排放超标怎么办?
- 上一篇:从政府督查工作条例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