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环境茶座 > 正文 >

环境茶座(第十三期)任连海:处理好厨余垃圾从“四个环节”抓起

2021-01-29 14:44来源: 环境茶座编辑:雪儿
  1月13日,第十三期环境茶座“指尖环保助力垃圾分类”成功举办。中国环境记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发布“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年度总结,并发布了社区垃圾分类通用模式和关于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建议。
  北京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连海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垃圾分类过程中,如何处理分出来的湿垃圾、厨余垃圾。
  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出台了相应政策来推动垃圾分类,提出到2020年底,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现在看来,此目标已基本实现。
  垃圾分类,即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实际上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不但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还要推动习惯养成,促使成本降低。
  最早厨余垃圾是与生活垃圾一起处理的,不管是原来的填埋还是后续的焚烧,厨余垃圾都是被作为生活垃圾来处理。实施垃圾分类之后,厨余垃圾才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处理和处置。
  其实,处理好厨余垃圾涉及很多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源头分类。此环节主体是老百姓,由于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差异,此群体相对来讲较复杂。而这一环节中,居民的参与率与其分类的精准率至关重要。当前很多城市开展的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制定奖惩机制,增加督导员等,都是提高居民参与率和分类精准率的举措。当然,这一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第二个环节是投放。此环节目前有一些争议就是厨余垃圾是否要破袋投放。一是破袋投放确实可以提高厨余垃圾的纯度,对于后续的处理也有好处。但是厨余垃圾是有异味和一些废液的,这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破袋后实际上是人为破坏了它的暴露面和暴露时间,有可能会影响小区环境质量。二是居民在破袋投放时手上可能会沾染上厨余垃圾,而大多数人习惯在早上上班时扔垃圾,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洗手也成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收集运输。现在大多数是将垃圾桶的垃圾倾倒在垃圾车上,倒完后将垃圾桶回归原位,这样垃圾桶内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厨余垃圾的残余,会有臭味,所以这个桶需要清洗,到哪里洗、谁去洗,这也需要我们探索。
  第四个环节是处理处置。此环节是探索如果垃圾不破袋,是否可以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但目前市场上可降解材料通常讲解周期是180天,跟后续厨余垃圾的生物处理周期是不同步的,如果探索制作30天就可以讲解的包装材料,这个降解包装放置时间短,而且非常容易坏,能不能起到包装的功能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要实现垃圾不破袋,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包括一些管理、技术方面的突破。
  目前,我国厨余垃圾作为有机物体废物,末端的处理技术也有很多,一是好氧堆肥;二是厌氧发酵,包括干式讨氧和湿式讨氧;三是前端压榨脱水,就是固液分离,固体去焚烧场,液体进行水处理;四是饲喂小动物,实际就是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养虫的系统;五是就地处理,这是对集中处理工程的弥补。
  此外,撤桶并站是垃圾分类过程当中的举措之一,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定时定点投放。因为只有定时定点投放,这些垃圾后续的收集、运输等才能完成。目前撤桶并站问题还很多,例如现有的垃圾投放点、垃圾桶数量不够,投放点设置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提以下几点方法建议:摸清各类垃圾的投放量,调整相应垃圾桶数量;合理设计站点方位,力求节省距离、减少环境污染;居民需尽快适应并站现实,养成良好投放习惯;清运单位需合理调整清运次数和时间,及时运走垃圾,缩短垃圾在投放点存放和暴露时间;管理部门要做出一些政策和方案的调整。
  总的来讲,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是需要长久执行下去的,几大主体必须要集中起来,共同努力,真真正正落实好垃圾分类。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政策、标准、规范、技术、模式都不完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突破。但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很快会取得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