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
回顾中华文明的生态观念,无论是“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的客观认识,还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自然规律,抑或是“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发展理念,都表明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强调天地人统一、要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揆诸当下,之所以反复强调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东北大兴安岭,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塑造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在青海三江源,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呵护好“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中华水塔”;在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证明,不断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才能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休养生息,是为了给自然留下修复的时间空间,是一个由失衡走向平衡的过程。一方面,有的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破坏,自我修复极其缓慢。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为例,据测算,一个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时间是25分钟,但大自然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环境修复之难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将生态环境当做“一次性资源”,只求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有的地方超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承载力,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这些教训启示我们,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只有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才能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的办法,让生态休养生息。
第二,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要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增加生态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减少工业空间、农产品生产空间、农村建设空间,通过空间规划的编制,全面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3类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将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落地上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信息。
第三,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要扎实推进荒山荒地造林,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工矿废弃地、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以及其他不适宜耕作的土地等开展绿化造林。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第四,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退牧还草力度,保护治理草原生态系统。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加强森林保护。
第五,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在重金属污染区、地下水漏斗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扩大轮作休耕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