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媒体采风 > 正文 >

江苏厅市会商助推重大项目落地

2020-03-24 11:11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恳请省厅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助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并帮扶指导南通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3月20日14:30,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南通市会商会议首次采用视频会商的形式进行,会议由南通市市长王晖主持,南通市副市长陈晓东提出需要协调支持的两个方面12项问题,省生态环境厅当场回应,逐一解答。
  “今天议定的事项,会后将建立交办清单,由环评处具体负责,设立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尽快向前推进,同时建议南通具体指定一个部门和负责同志,一一对接。建议双方建立定期的会商机制,每个月会商一次。”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提出。
  ■ 双赢之路怎么走?
  牵住环境容量这个牛鼻子
  近年来,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GDP三年连跨三个大台阶,即将迈入“万亿俱乐部”,而环境质量改善也不落人后,空气质量保持全省最优,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南通模式”全国推广,有效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困局。
  如何更上一层楼,“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本次厅市会商南通的两方面诉求。
  经济要发展,就需要有重大项目落户,南通的需求非常具体,通州湾出海口、开发园区规划环评、高端纺织业发展、化工行业整治……
  而环境保护的担子也不轻,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精细化,监控监测能力、环境基础设施完善,打造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
  发展与保护如何统筹兼顾?“12项问题,说到底都是环境容量的问题。什么是环境容量?如果用一杯水来打比方,环境容量就是这个杯子,污染物排放就是杯子里的水。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杯子不满,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 环境容量哪里来?
  四个方面挤出来
  针对环境容量这道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开出的“药方”立足长远——“四要一根本”。
  所谓“四要”,一是向减排要容量,要提升环境容量,减排是根本,找准减排潜力是关键。二是向工程要容量,抓住疫情过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大机遇,迅速谋划实施一批城乡污水管网、危废处置设施等环保重点工程,加快补齐治污设施短板。三是向治污要容量,抓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VOCs深度治理等项目,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四是向转型要容量,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重点推动“减煤”“减化”任务落实。
  “一根本”就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这条底线,改善环境质量和推动项目落地,内在要求是统一的,只要环境质量能达标,项目落地就有障碍。
  “针对南通水环境的短板,建议从三个方面谋划和实施项目,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也要加强,深化湾(滩)长制。”“建议把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嵌入‘南通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设进行高标准打造。”“大气污染治理上将安排省级专家团队‘开小灶’,机动车治理是关键领域,建议南通加强监管装备和能力建设。”“建议乡镇执法工作要深化细化,在海洋执法上作出探索和实践。”“希望南通先行一步,在全省率先启动基层监测监控能力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抓大也不放小,针对南通市生态环保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省生态环境厅领导秦亚东、于红霞、陈志鹏、潘良宝、季丙贤纷纷“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 重大项目建设如何加速?
  容缺审批来助推
  针对南通诉求的一些重大项目,省生态环境厅的回应不只明确了原则,更勠力创新,容缺审批便是其中之一。
  以重大项目中天精品钢基地建设为例,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排放指标的缺口问题。
  “项目落地的前提条件是,排放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单位产能排放量在现有条件下,要有明显削减,请南通在项目设计上把好第一道关口。另一方面,项目所需指标应首先着眼于全市减排挖潜,在满足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的前提下,省厅将积极协调做好排污权交易、排污指标转入等工作,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在基本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将采取容缺审批的方式批复项目环评。”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处长戴明忠说,但容缺审批不代表相关的前置工作不要做,要商量具体实现路径。
  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表示,南通将紧扣省委赋予的“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目标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大体制、大整治、大机制”为抓手,深化“月检查、季点评、年考核”制度,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全面完成“十三五”环境约束性指标,力争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
  本次视频会拉开了2020年厅市会商的序幕。早在2018年底,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就推出了厅市会商的制度安排,立足地方高质量发展,厅领导班子先后赴南京、连云港、淮安、徐州市铜山区送服务上门,精准帮扶,帮助各地解决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难题,得到了地方的普遍欢迎。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