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日发布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仅为63.71,虽较往年有进步,但与其他海洋强国相比,我国仍然存在公众海洋观念落后、海洋知识匮乏等诸多问题,这已成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的短板之一。
海洋意识是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在具体指标上,主要包括海洋自然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政治意识。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意识是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
为此,受自然资源部委托,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围绕我国31个省区市开展调研,以期全面、客观反映出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海洋意识指数在各省区市的平均分为63.71,相较于2016年的平均分60.02有明显提升,同时,指数得分在60分以上的省份数量从10个大幅上升至24个,近8成省份达到“及格线”以上。
近年来,总体上我国国民的海洋政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大大高于海洋自然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文化意识。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波分析:“虽然海洋政治意识较其他指标突出,但需要指出的是,整体上,我国国民海洋政治意识多是知识性意识或者浅层次的意识,大多国民缺乏海洋政治实践。这种意识仍不够稳固,需进一步加强。”
同时,胡波强调:“中国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较深,与西方海洋强国以海洋文明为底蕴的民族文化相比,国民海洋意识的差距还是颇为明显的。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国民海洋意识的总体得分仍不高,国民海洋意识现状还远远不能与我国蓬勃发展的海洋实践相匹配,这成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中的一大短板。”
在海洋意识的省份对比方面,2017年北京蝉联第一,得分远高于其他省份。上海、海南、天津、浙江紧跟其后,位列第二到第五位。而从具体城市来看,在沿海城市中,上海、青岛、天津、厦门和大连的海洋意识得分位居前五。
“从海洋意识强弱的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国民海洋意识依然保持从沿海向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与2016年保持一致。”王继民分析,《报告》显示,离海洋越近,民众的海洋意识越强烈;离海洋越远,民众的海洋意识越薄弱。“北京虽不沿海,但其科教资源集中,民众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海洋宣教工作效果好,因此其海洋意识显得格外强烈。”王继民说。
此外,也有个别省份不同寻常,如陕西,虽远离海洋,但位居第9名,较去年上升5个排名,说明其海洋意识宣教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而沿海的河北、辽宁和广西却分别位列19位、13位和18位,居于陕西、重庆、湖北之后。“这可以看出,以上地区虽处沿海,但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发展不足,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有待加强。”胡波说。
在海洋意识的具体内容上,各地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天津海洋经济发达,在“海洋产业”意识上位列第一;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在“非物质消费”“生态破坏与保护”意识指标上排名第一;上海民众的海洋政治意识较强,在“国家管辖海域”意识方面位列第一;山东拥有强大的海洋教育和科研优势,因此,在问卷调查中山东高中生海洋意识排名位列全国第一;广东民众最关注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问题;宁夏民众则对“沿海旅游”的意识较为强烈。
王继民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虽然整体海洋意识落后,但在调查中,西部地区民众对于海洋意识的网络搜索得分相对突出,超过了中部地区,说明西部地区民众对海洋信息的需求较为强烈。“总体来看,我国国民海洋意识仍有巨大的提升潜力。”#p#分页标题#e#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启于历史悠久的耕海牧渔和扬帆远航,承于近代艰苦卓绝的海洋开发实践,也必然兴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因此,提升海洋意识重点要树立陆海统筹的海洋国土意识、依海富国的海洋经济意识、与海为善的海洋环保意识、守海有责的海洋权益意识和和谐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