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察·监督 > 正文 >

马鞍山这两条通江黑水沟如今变“清流”

2019-12-20 15:09来源: 红星新闻编辑:雪儿

  今年5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安徽省反馈“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情况时“点名”:“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黑臭水体整治推进缓慢,园区通向长江一级支流慈湖河的两条主要排涝沟渠尖担沟和昭明沟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半年时间过去了,马鞍山能否再现“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千年诗画美景?近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督察整改见成效”采访组实地“回访”时看到,曾被“点名”的渠尖担沟和昭明沟的水污染问题得到治理,水流清澈、岸绿如茵,已无明显的刺鼻臭味。

整治后的昭明沟

   据介绍,横穿马鞍山主城区的慈湖河,沿河36条支流,曾有17条属于黑臭水体。为此,该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实施综合治理。目前,慈湖河水质已由劣V类转为地表V类水标准。
  此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指出的马鞍山长江岸线被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砂石堆场占据等问题,也得到有效整治。
  曾经
  这两条臭水沟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
  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然而,马鞍山也是因钢立市的资源性城市,沿江产业布局密集、结构偏重、污染排放较大,生态环保任务繁重。
  据安徽日报报道,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30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安徽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督察组于2019年5月11日向安徽省委、省政府进行反馈。
  督察组指出,安徽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时态度仍不够坚决,一些重要任务没有整改到位,甚至存在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的问题。
  督查组在通报敷衍整改情况时“点名”: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黑臭水体整治推进缓慢,园区通向长江一级支流慈湖河的两条主要排涝沟渠尖担沟和昭明沟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尖担沟和昭明沟位于马鞍山市工业园区内,两条河自东向西流入慈湖河,最终汇入长江。水体黑臭、气味刺鼻,这曾是尖担沟和昭明沟的真实“写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也反映,尖担沟、昭明沟常年黑臭,化工气味刺鼻。

昭明沟整治前后照片对比展板

  巨变
  仿若藏身工业园区的“景观带”
  如今,漫步在这两条河沟旁,已无强烈刺鼻气味,岸边绿草如茵,水面波光粼粼,仿若藏身工业园区的“景观带”。河岸边立着显眼的“河长公示牌”,上面列明“管护目标”:河岸整洁,河面清洁、河流畅洁、河道水质和截污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变身”背后,有怎样的“涅槃”经历?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马鞍山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朱国斌向红星新闻介绍,尖担沟全长1860米,上游河道780米,中游暗渠750米,下游明渠330米。汇水区内工业企业14家。由于少数工业企业偷排、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等原因,部分工业污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入尖担沟。
  为此,他们全面排查了汇水区范围内企业雨污分流、混接、错接、漏接等情况,完成3处雨污混接点分流改造。市政道路和企业内部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完成沿河17个排口溯源排查,封堵非法排口8处;完成河道清淤3万立方米;对9家涉水工业企业排水口进行在线监测,实时监测企业排污。
  朱国斌说,昭明沟同样因工业企业偷排、混排等原因,造成水体重度黑臭。目前已对58个沿河排口进行溯源排查,摸清企业雨污混接、错接点位11处。对汇水区内40余家涉水企业进行雨污分流,新建管网6公里,封堵企业排口11处,对企业排污口、排水口进行在线监测;完成河道清淤12000立方米……
  据介绍,慈湖河整治前水质为劣V类,发源地向山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采矿企业、化工企业和散乱污企业,沿河周边居民乱搭乱建严重,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沿河的散乱污企业达到120多家。马鞍山市已先后投入20多亿元实施综合治理。目前,水质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全部整治工程完成后,将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
  曾经
  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盘踞长江岸线
  万里长江浩荡东流,至皖江稍作蛰伏,便一气冲开天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诗仙李白的千古名句,描绘的便是马鞍山景色。
  有着79.12公里长江岸线的马鞍山,由于岸线资源长期被非法码头等占据,百姓过去是“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亦曾指出,马鞍山长江岸线被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砂石堆场占据等问题。
  “督察组指出问题以来,马鞍山市把‘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要求,持续推进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胡伟说,截至目前,114个重点问题已完成整改96个。
  据介绍,紧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非法码头问题,马鞍山市对153家非法码头全部拆除并复绿到位,同步拆除船舶修造企业22家,整治散乱污企业684家,清理固废堆放点62处。

薛家洼整治前后对比展板

  薛家洼是马鞍山整治长江岸线的“牛鼻子”,长江奔腾到此,流速放缓。由于是自然形成的港湾,加之地理位置和条件优越,这里不仅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是一些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
  长久以来,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岸上住户及渔民无序生产、生活造成的各类污染,严重影响江岸环境和长江水体,近千亩的区域整体环境极差。
  巨变
  再现“碧水东流至此回”诗画美景
  而今,薛家洼“华丽转身”为长江生态游园。
  12月3日,红星新闻记者在薛家洼这处被称为“城市客厅”之地“打卡”。站在园区观江平台,眺望远处,悠悠江水、自然滩涂、水生树林尽收眼底。
  平台一侧的宣传展板上,展示着整治前后的对比照。花山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鹏指着展板介绍,薛家洼原有非法码头3家、散乱污企业7家、露天固废堆场1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个、危旧民居96户、渔船223条。
  整治后的航拍图显示,这里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固废堆场、畜禽养殖场、危旧民居、渔民住家和作业船等均已不在。岸线复绿、增绿了,沿江游道蜿蜒铺开,一座亲水、绿色的游园,正向市民、游客伸开怀抱。
  陈鹏说,今年5月,薛家洼水域229名渔民全部“上岸”。8月,薛家洼长江生态游园主题工程基本完成。

薛家洼生态游园

  转型
  渔民“上岸”退捕转产
  马鞍山正探索生态价值转换
  据悉,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
  今年4月,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率先在全省启动全域渔民退捕转产工作。可退捕转产后,渔民能否适应?生活有无着落?吃、穿、住、用,他们靠什么维持生计?
  陈鹏坦言,渔民“上岸”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上岸”后,首先要保证渔民就业。政府采取托底政策,有一技之长的自谋职业,没有的政府组织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保证有就业能力的每个人都有工作。“同时,要让渔民有住所。渔民们根据自家情况选择住房,有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都有国家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
  张春燕是“船生船长”的地道渔民,直到今年5月上交了自家的四艘渔船,才开始生活在岸上。“我能说实话吗?”面对红星新闻记者,她直言,“上岸”半年时间,自己仍未完全适应。
  张春燕一家分到了两套50平方米的安置房。“肯定比住在船上方便多了,老伴也在附近打工,参与江岸整治工程,也算是为长江保护做贡献了。”张春燕说。
  同样结束“水上漂”生活的徐喜根,已在安徽华菱西厨装备有限公司找到一份电焊工作,一个月工资5000多元。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是今年6月份“上岸”的,之前政府做了七八次工作。其实,他心里也清楚,长江禁捕后,肯定不能以捕鱼为生了。“主要是害怕找不到工作,没想到第一次面试就留下了。”徐喜根说,他的电焊技术已越来越熟练。

退捕转产后的徐喜根正在工作

   目前,马鞍山已实行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全面禁捕,完成5146艘渔船拆解、1.1万名渔民退捕转产。
  马鞍山因钢立市。据介绍,渔民退捕转产之外,马鞍山市还以马钢和宝武集团重组为契机,争取宝武集团在马布局新产业,把马钢建成绿色智慧的都市型钢铁企业。同时,坚持新技术引领、大招商助推,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马鞍山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3%。
  另外,在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基础上,马鞍山正在谋划整合采石矶景区、陈家圩、太白鲜花岛等文旅资源,推动沿江地区产业“退二进三”,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马鞍山昔日的生态“痛点”,如今蝶变为环境“亮点”。水清了,岸绿了,美景复现了,过去的“环境洼地”,成了“生态福地”。

  新闻背景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从2015年年底开始试点,到2017年实现了所有省份的全覆盖,2018年对20个省份的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作作风实现重大转变,推动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大约15万个,起到了“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效果。
  从2019年开始,将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前三年是例行督察,第四年是“回头看”。2019年7月,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式启动,8个督察组陆续进驻上海、福建、海南、重庆、甘肃、青海等6个省(市)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两家中央企业,开展新一轮的例行督察。 记者:高鑫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