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科技 > 正文 >

增加一些更“魔性”的打开方式

2021-08-30 11:13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最近,云南楚雄消防支队教育大家谨慎食用野生菌的宣传视频火遍全国。魔性的歌曲,再加上消防小哥的真人尬演,让大家直呼太洗脑,纷纷点击观看、评论、转发。进一步了解得知,在云南雨季,采食野生蘑菇的人特别多,经常会发生有人误食野生菌后中毒住院甚至死亡的情况。相关部门曾通过发传单等形式,开展预防野生菌中毒方面的安全宣传,但宣传范围有限,大家关注度也不高,效果不显著。反而这次“魔性”视频引发大家疯狂点赞,带火一波流量。

  反观有些地方的生态环保宣教工作,平台有限、形式呆板、内容单一。生态环保宣教的目的是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如果总是使用一些深奥的专业术语、难懂的数据、说教式的大道理,看上去没毛病,实际上却离群众越来越远。

  生态环保宣教要深入人心,受众范围就要足够大,要想办法吸引住公众眼球。可以蹭热度、蹭流量,甚至制造点话题,为自己引流,增加关注度。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云南大象群北上迁徙、大熊猫保护等级“降级”等事件,老百姓喜闻乐见又和生态环保工作有关联。抓住这些热点话题,借机输出一波生态环保宣教,向公众介绍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和生态环境改善成效,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取得了良好效果,传递了正能量。

  吸引眼球的热度有了,再配上俏皮的话语、生动的描述、风趣的视频、魔性的神曲等,关注度会更高,还会引发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就像我们一下子记住了红伞白杆的蘑菇不能吃,吃了会“躺板板”。近日,北京野生动物园发布关于园内游客打架行为的官方说明,因其生动幽默的描述,引起公众围观。大家议论的重点并不是人类打架会不会影响动物,而是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了反思,批评教育效果显著。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做法,比如生动形象展示黑臭水体的黑是什么黑,臭是怎样臭,利用大家喜爱的“魔性”表达方式,让老百姓明白黑臭水体怎么来、怎么治,自己应该怎么做。

  去年的六五环境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小山”“小水”正式发布,其使命就是表达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价值观和生态文化,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我们要多利用“小山”“小水”可爱、亲民的卡通形象,精心策划、不断创新,把生态环境领域难懂的专业知识传播出去,把难理解的法律政策规定解读好,把无形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宣传出去,把丰富的生态文化展现出来。

  生态环保工作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生态环保宣教必须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必须客观严谨、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魔性”的打开方式,将科学理性与人文意识结合起来,多接地气、多聚人气,可以进一步推动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作者: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