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光军
当前,各地各部门都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生态环境部门聚焦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主动服务,既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又积极担当作为,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服务提质增效。
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一些执法人员还有困惑,既怕执法不严,造成失职追责,又怕监管太严,影响营商环境。笔者认为,优化营商环境与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如何实现二者的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本身就是吸引企业入驻的资本之一。例如,一些以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地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人才和企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优质的营商环境能为生态环境监管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在良好的营商氛围中发展壮大,更有能力和意愿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设备升级等。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升级环保设备,企业积极响应,既提高了自身环境管理水平,也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监管举措是关键。一方面,要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法规体系,明确监管标准和流程。随着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要及时更新监管标准,确保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精准监管。通过在企业排污口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传输数据,监管部门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也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同时,强化分类监管。对于环保信用良好、环境风险低的企业,降低检查频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则加大监管力度,这样能集中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果。
此外,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禁“一律顶格处罚”“一律关停”等简单粗暴行为。对存在的轻微违法行为,按照宽严相济、包容审慎的原则,指导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建立容错机制,并视整改情况免予处罚。坚持寓执法于服务之中,主动为企业献计献策,积极帮助企业查找解决环境问题隐患,增强企业预判违法后果和法律责任的能力。
优化服务方式是重点。简化审批流程,精简相关审批事项和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比如,有的地方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企业办理环保相关手续时无需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次性告知、网上受理、限时审批”,通过推出网上办、预约办、帮代办等线上线下多项帮扶指导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污染治理项目资金,认真落实政府出台鼓励企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如财政补贴、绿色金融支持等。对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鼓励金融机构为环保型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对企业加强环保宣传与教育,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环保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生态环境部门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