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环保清风 > 正文 >

祖孙分餐员

2020-01-19 09:35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南筏

  12岁的儿子上初中了,因为长得人高马大,刚进校就被老师任命为“分餐员”,每天午餐时间帮忙给同学们打菜。小家伙干得热火朝天,我问他每天最后一个吃饭饿不饿,他说:“饿并快乐着。”
  这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餐,儿子愁眉苦脸地说:“每天食堂配的菜都会多出来一点,像鸡腿、肉丸、肉串之类的。这几天跟我关系好的几个同学让我把多出来的菜分给他们,这可咋办啊?”
  孩子外公爽朗地笑了:“说起来,我也做过分餐员呢!1959年开始办人民公社大食堂,我们生产队一百多号人同吃大锅饭。队长觉得我肯吃苦又有点力气,就让我给大家打饭。开始队里粮食足,大锅饭吃得热闹又开心,后来遇到自然灾害,缺粮食了,大锅饭越做越稀,我这分餐员也是越做越难。你们现在盯着吃的是解馋,我们那时打得多些还是少些,捞得干些还是稀些,都是要命的事。”
  儿子瞪大眼睛问他外公:“那怎么办啊?”孩子外公说:“‘公其心,万善出。’做事要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那时我找了一大一小两个长柄勺,大人用大勺舀,小孩用小勺舀,保证都是一平勺。一边打饭一边搅匀,保证干稀相当。我们队没有为打饭扯皮的,大家相互帮助熬过了自然灾害。后来乡亲们出于对我的信任,推选我当了那时最年轻的生产队长呢。”原来孩子外公经常跟我们说的“公其心,万善出”典出于此。儿子想了想之后语气坚定地说:“外公,我打算按小组座次给大家轮流分发多的食物。”
  一个月后,儿子被推选为班长,他外公赋诗一首送给他:“祖孙都是分餐员,一把小勺重千钧。公平公正记心间,做人做事不犯难。”(汪洁)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