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 > 正文 >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天津 探寻环境治理新举措新方法

2018-11-13 15:14来源: 中国青年网编辑:雪儿

  10月22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采访团一行走进天津,先后来到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寺污水处理厂、东丽区金桥工业园、空港保税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微站及24小时监控平台,了解天津环境治理新举措新方法,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环境治理显著的“天津故事”。

图为天津市大寺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向记者作介绍。

  厂长王全意告诉记者,工厂水处理工艺大概分为几点,首先污水进入场内后,经过粗格栅和细格栅,通过进水泵提升至旋流沉砂池处理后,污水进入厌氧池。其次厌氧反应后污水进入改造后奥贝尔氧化沟进行生物处理,处理后出水进入二沉池。三是二沉池出水进入磁絮凝沉淀系统,经过高速絮凝沉淀,出水进入浸没式超滤系统。“污水在浸没式超滤系统进一步过滤后,进入接触池再经过次氯酸钠消毒,然后达标排放……”

  随后,王全意重点为采访团介绍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他表示,为积极应对天津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较差的严峻形势,2015年10月1日,天津市颁布施行了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_599-2015)》(以下简称《天津地标》),并对照该标准,全面启动了天津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

图为天津市大寺镇污水处理厂王全意向记者作介绍。

  “《天津地标》的制定主要是以大幅减少水污染物排放、实现污水资源化、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主要导向,重点参考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兼顾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再生回用标准的衔接,并根据技术经济可行的原则开展的。”王全意表示,在充分考虑经济成本、运行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天津地标》按照污水处理规模分为三级:即当设计规模≥10000 m3/d时,执行A级标准;当设计规模<10000 m3/d且≥1000 m3/d时,执行B级标准;当设计规模<1000 m3/d时,执行C级标准。其中A、B两级标准的主要污染物(COD、BOD、TP、氨氮等)排放限值分别相当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V类水平。

图为天津市大寺镇污水处理厂设施。

  记者了解到,标准颁布实施后,天津市全面启动实施了110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到去年年底,包括西青区大寺污水处理厂在内的105座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改造。西青区大寺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08年8月,12月投入运行,由西青区政府投资建设,委托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2009年2月扩建3万吨/日处理规模后,处理规模达到6万吨/日,出水水质执行一级B标准,主要收集处理西青开发区、泰达微电子工业区、大寺镇、王稳庄镇、精武镇及李七庄街环外部分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后出水排至大沽排污河。大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主要采取投加药剂、增加磁絮凝沉淀及浸没式膜,在二沉池后增加磁絮凝及浸没式膜,在氧化沟阶段增加推流器及生物填料等技术。总投资6800万元,提标后排水执行《天津地标》A标准,即主要污染物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水平。

  

图为污水处理前后对比。

  “通过标准实施和提标改造,天津市污水处理厂排水中污染物浓度基本达到北京市总体水平,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衔接和污染治理的协同。”王全意告诉记者,通过提标改造、变废为宝,据估算,天津每年可增加约10亿立方米再生水资源,有效减少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超过2万吨和0.5万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