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榆林生态环保 > 正文 >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共绘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4-07-17 09:07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轩瑞雪
榆林景色
 
  榆林市,坐落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核心腹地与黄河“几”字形蜿蜒的中心地带。黄河流经榆林市389.69公里,黄河流域面积占陕西省黄河流域的30%。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汇聚了众多工业企业,这无疑为环境保护与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日,“数”说陕西 倾听新时代黄河故事——202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采访团一行走进榆林市,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守护“榆林蓝” “空天地”指挥平台让大气污染无处遁形
 
  “这是我们打造的大气治理‘空天地’综合指挥平台。它可以24小时无死角实时监控重点大气污染源。”走进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综合管控平台的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向采访团介绍道。据悉,该平台已构筑起一张庞大的监测网络,包括87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与315个污染源高空瞭望点,其覆盖范围广泛延伸至乡镇及重点工业园区,实现了从问题发现到交办、跟踪直至问效的全链条、闭环式高效管理,让大气污染无处遁形,为榆林市的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此外,榆林市积极开展大气污染“一市一策”治理。针对季节性污染特征,榆林分别推出了春季扬尘治理、夏季臭氧前体物削减、冬季颗粒物控制等专项行动,推动空气质量实现了持续而显著的改善。如今,榆林市的PM2.5年均浓度已从2019年的35微克/立方米显著降低至2023年的24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同时,令人欣喜的是,榆林市13个县市区(含榆林高新区)空气质量由2019年的3个达标县上升至2023年的13个县市区全部达标,实现“县县达标、全域达标”,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典范。
 
榆能青青源新建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项目
 
  延长产业链 固废新生让生态保护焕发新生机
 
  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火电、化工等工业行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固废产生量快速增长的挑战。对此,2021年,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的目标,围绕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方案。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榆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积极地推动下,榆林市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实现了稳步提升,从2019年的25%提高到了2023年的48%以上。
 
  作为榆林市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榆能青青源新建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将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转化为建筑石膏、抹灰石膏、自流平石膏等绿色建筑材料。该项目属于榆能横山煤电一体化发电工程配套项目,总投资约2.13亿元。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解决电厂脱硫石膏等固废的存储和处理难题,降低处置成本,还能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实现固废的循环使用,提高固废的经济附加值。项目预计2024年9月正式投产。
 
  中煤陕西公司大海则煤矿百万吨级煤矸石离层注浆充填项目则创新采用大型球磨机,将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研磨成2毫米以下粉末,与矿井水混合制成矸石浆液,利用注浆泵和管路输送回井下。这有效地解决了煤矸石的处置难题,减少了处理成本,同时对煤矿冲击地压防治、保护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无定河畔稻香万里
 
  稻香两岸 朱鹮北上安家无定河畔
 
  无定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因昔日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而得名。多年来,在榆林人民的努力,昔日灾害频仍的无定河,如今已经成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天堂。
 
  在无定河流域的横山中段,一幅“沙漠—湿地—稻田—森林”交织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里气候温润,生态秀美,物种丰富,是黄土高原上水土保持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示范案例。
 
  稻田养蟹,是通过充分利用稻蟹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可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目的。近年来,横山区积极响应生态保护号召,大力发展稻田养蟹项目,不仅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还有效提升了稻米品质,保障了食品的绿色健康,为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2024年,横山区稻田养蟹的综合种养面积已达到4.2万亩,综合产值更是高达1.68亿元。如今,无定河畔,稻香四溢,蟹肥人欢,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与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这一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高的珍稀鸟类,也在2023年10月北上,在无定河流域横山中段的白界镇黑峁墩村安家落户。截至目前,这20只远道而来的朱鹮已成功繁育至31只。它们的到来与繁衍,无疑是对榆林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的最生动注脚。
 
  下一步,榆林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筑牢黄河中游和陕西北方生态屏障贡献榆林力量。(文/图 段小蕊)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