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环保 > 蓝天 > 正文 >

绿色屏障崛起“老虎口”

2018-10-25 15:09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雪儿

“老虎口”,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起风时,风声怒吼,流沙肆虐,附近百姓如同在虎口求生,因此得名。

日前,“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甘肃省武威市举办,期间安排国内外的与会代表和嘉宾考察民勤县生态治理示范区,“老虎口”是考察中的一站。笔者跟随考察团队来到这里,只见翠绿的枝叶点缀着绵延的沙丘。

“以前一刮风,院子里的尘土,得用架子车运走;现在沙尘被村民一扫,用簸箕就带走啦。”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杨青文是本次考察中的讲解员,在他看来,记忆中的风沙,已经被一片片梭梭林“吓退”。

梭梭是 “沙漠英雄”,当地人就是靠它,固定荒漠里的沙土。2008年,民勤县政府启动实施了“老虎口”大规模综合治沙造林工程,通过种植梭梭,构建防护屏障,遏制风沙的流动和侵蚀。

杨青文介绍道,“老虎口”的治理过程遵循“固腰削顶”原则。十多米高的流动沙丘,会在其离沙丘顶端1/3处种上梭梭,固定沙丘以下2/3的部分。“风吹过来,顶端沙尘就被吹落在沙丘之间的低地,时间一长,整个沙区的地势会变得平缓,这样沙丘就被固定住,不会扩散了。”

考察队伍穿梭在梭梭林中,对茫茫沙地上生长的绿色植物称赞不已。“这么多梭梭,固定得非常好。辛苦了,感谢你们。”杨青文收到了来自国外代表的敬意。

目前,“老虎口”已经压设沙障、栽植梭梭1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36%,是民勤县的治沙技术示范区。但已有的模式还需要创新,杨青文告诉笔者,他们正在往“稻草沙障+低密度梭梭造林+人工补播草种”方向发展,在原基础上降低成本,更好地保存梭梭的养分。

“老虎口”的治理,是民勤县与风沙斗争的一个缩影。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的民勤县,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老虎口等4个治沙技术示范区和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为祖国西北的沙地竖起一道绿色屏障。

今年年初,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风通过中国绿化基金会,呼吁社会关注民勤的生态建设。913日,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上,发布了《民勤倡议》,将民勤经验一带一路沿线推广。杨青文为民勤县自豪的同时,还有着简单诚挚的心愿:希望梭梭能保存得长久,庇护四方百姓。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