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媒体采风 > 正文 >

垃圾处理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2018-05-14 11:08来源: 光明网编辑:明辛
        当下,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看作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一环。
  创新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灵魂。垃圾处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填埋和焚烧两种形式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周边越来越难以找到垃圾填埋场了。不是没有合适的地方,而是周围的百姓大多反对建垃圾填埋场。焚烧的方式也不是不行,为了避免产生二英,焚烧的成本就降不下来,也就是说,传统的垃圾焚烧可以减量,但在经济成本上不可持续。
  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填埋和焚烧这两个基本的处理方式上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体制上,要建立垃圾分类处理运行系统。用行政或市场的手段,建立起替代计划经济时期,曾由供销社系统负责的垃圾回收体系。在机制上,要创新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办法。在倡导全民垃圾分类之初,要实行奖励和处罚并重的办法。在形成规范后,持续实行收费和处罚并重。在技术上,对垃圾分类处理不可怀有一蹴而就的思想。垃圾分类是个技术活儿,要从娃娃抓起,让垃圾分类的技术规范进幼儿园、进小学课本,必须从源头灌输,并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协调是解决垃圾处理的重点。这里所说的协调,是狭义的操作手段。我国农村现行的垃圾处理方式是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这种方式,一个自然村的财力投入每年要4万至6万元,是县乡财政的一笔固定开支,对于大多数县乡来说,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
  绿色是垃圾处理的根本。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前提是必须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在这方面,垃圾分类是绕不过去的坎,在我国城乡没能实现规范的垃圾分类之前,如何解决每天源源不断产生的垃圾和存量垃圾,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
  开放是垃圾处理的方向。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厂,一般都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由政府所属的环卫或城建部门主管,靠财政补贴运行。也有一些具有垃圾处理专利技术的企业与垃圾处理厂合作经营的项目。但这些合作项目在洽谈时,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使解决“垃圾围村”问题陷入两难境地。因此,我们要正确判断解决垃圾问题到底是靠政府还是靠市场。如果靠政府,就要研究如何进行机制创新,如果靠市场,就要研究如何进行体制创新,用开放的思维解决垃圾处理难题。
  共享是垃圾处理的目的。现在,各级政府都有垃圾处理补贴的财政列支,国家一些部委也有相应的专项资金,但这些政策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有的资金是以整治乡村面貌的形式用于垃圾处理;有的是以解决秸秆利用的形式用于垃圾焚烧;有的是以解决城市垃圾综合整治的名义用于垃圾处理;有的则是以治理大气污染的名义用于垃圾处理。我认为,只有形成资金政策合力,认真对待垃圾处理问题,才能让全民共享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要制度先行,优化管理。完善制度,优化管理,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以及综合治理的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要以法治为基础,突出政府推动,鼓励全民参与,因地制宜,明确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机构,尤其是牵头职能管理部门;界定相关部门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以及资源利用环节的管理职责,杜绝管理越位和缺位,减少推诿扯皮造成的效率损失。
        二要强化分类、系统处理。强化分类,建立涵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是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落实源头、中间过程、末端全过程分类处理,彻底扭转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的问题。
        三要循序渐进,有序推进。确定强制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和空间范围,面向所有市民普及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引导公众从点滴做起,学习、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投放要求,有条件可定点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在现有的强制分类空间范围以外的区域,选择新建居民小区和大企业的家属院,在提供一定的经济激励的基础上,作为强制分类试点,将成功经验在其他区域空间推广。
        四要公众参与,经济激励。社区居民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制造者,不应当游离在整个治理体系的外部,要主动纳入、参与治理。用经济激励手段引导公众参与,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是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关键一环,居民对参与往往没有很高的积极性,除了环保意识不强,素质有待提高以外,缺乏可行的有效激励手段是重要影响因素。
        五要教育引导,提高素养。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教育和公民素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组织居民百姓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为生活垃圾分类代际可持续创造条件。通过居民影响居民的垃圾处理行为,将环保宣传作为长期工作。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